伐魏,取黄。汉因置内黄县。后汉初平三年,曹操击黑山贼眭固及匈奴於扶罗于内黄,是也。或曰:隋末,窦建德尝置黄州于此。唐武德四年,并州总管刘世让克黄州,进攻州,不克。即内黄云。又文德初,魏博军乱,逐其帅乐从训。朱全忠引兵救之,至内黄,败魏州兵。周移县于今治。

  繁阳城县东北二十七里。战国时魏地。《史记》: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廉颇攻魏繁阳,拔之。汉置县,属魏郡。应劭曰:在繁水之阳也。后汉因之。晋属顿丘郡。永和六年,后赵冉闵之乱,刘国据阳城,引兵击闵。胡氏曰:即繁阳城也。后魏太平真君六年,省入顿丘县。太和十九年,复置,仍属顿丘郡。东魏天平二年,改属魏郡。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属卫州。大业初,并入内黄县。

  柯城在县东北。《春秋》襄十九年,叔孙豹会晋士于柯,杜预以为内黄柯城也。又牵城,在县西南十二里。《春秋》定十四年,公会齐人、卫人于牵。《传》作会于脾上梁之间。杜预曰:黎阳县东北有牵城,脾上梁即牵也。

  戏阳城在县北。《春秋》昭九年,晋荀盈卒于戏阳。杜预曰:内黄县北有戏阳城,亦曰[B111]阳聚。后汉建武二年,帝自将征五校,幸内黄,大破五校于[B111]阳。[B111]、戏通,许宜反。即戏阳城矣。一云:城在河南彰德府永定故城东二十五里,址周二十里有奇。又殷城,在县东南十三里。《括地志》:河甲居相时所筑,因名。《志》云:县西南二十五里又有亳城,城东有殷中宗陵。今为亳城集。

  ○五马山在县西。宋宝元年,彭义彬与蒙古战于内黄之五马山,兵溃,死之。即此。又博望冈,在县西南十三里。旧《志》:上有博望关路,出河南汲县。

  ○卫河在县北。自县流入境,经魏县,入元城县界,即永济渠也。亦曰淇水。《志》云:淇水东过内黄县,为白沟水,亦曰清河。唐光化二年,刘仁恭攻魏博,拔贝州。朱全忠遣将李思安等赴救,屯于内黄。仁恭子守光等来击,思安使别将伏兵于清水之右,而逆战于繁阳,阳不胜而走。守光逐之,及内黄之北,伏兵发,守光仅免。《郡志》:县南有沟河,源出县界,流经滑县,入县境西北,至孟家潭北,流入卫河。其两岸产硝,一名硝河。似误。

  洹水在县西。其上流曰安阳河。自河南临漳县,流经广平府成安县界,又东南入县境,经县西北永和镇,入于卫河。○汤水,在府西南,自河南汤阴县流入县境,合洹水入于卫河。一名黄雀沟。

  繁水县东二十六里。旧自顿丘县流入境,又东北入南乐县界,即浮水也。《汉志》云:魏徙大梁,以地易赵,赵南至浮水繁阳。即此地矣。○界河,《志》云:在县南,西通沟河,东南流经开州界,东经清丰界,东北经大名县界。春冬常涸。夏秋淫潦,则溢而北,入于卫。又有故河渠,在县东十余里,有南北古堤,俗呼其地曰黄滩。《志》云:清丰东境亦有故渠,俗因呼此为西黄河故道。又云县东一里有古金堤,北接大名县界之卫河。又有高堤,起自县南高堤镇,北至魏县泊口渡,凡百余里。

  鸬鹚陂县西南五十里。陂周八十里,蒲鱼之利,土人所资。魏收《志》临漳县有鸬鹚陂,又《九域志》洹水县西南五里有鸬鹚陂。陂盖与成安县及河南之临漳县接界矣。或曰旧陂纵横广远。今水流断续,故余址分见于临漳及县境也。

  黄泽在县西北五里。旧时泽广数里,有堤环之,曰黄泽堤。后汉初,世祖破五校贼于黄泽。是也。今湮废。城西北二十里,又有孟家潭。《志》云:其水无源,夏潦则硝河汇于此潭,溢入卫河。或以为即故黄泽也。应劭曰:黄泽在内黄之西。《志》云:县有黄池驿,嘉靖四十五年革。

  ○回隆镇县西北五十里,有回龙庙巡司。其北与魏县接界。《志》云:镇在漳、卫二水之间,河南岁漕尝转兑于此,寻移小滩镇。今详见魏县。又黄池水驿,在县西四十里卫河滨。河南粮运道皆经此,为津途要隘。

  烽火台县北四里,高二丈许。宋咸平中,契丹入寇大名,杨延朗军内黄以御之,筑台于此。又澶、濮间皆有烽火台,俱五代时及宋咸平、景德间所置也。《邑志》云:县西南三十里,地名河村,有李靖堡。又县北二十余里,有单雄信营。营为土城,有南北二门,相传李密将单雄信屯兵处。

  永定桥在县西南,跨卫河之上。唐大顺二年,朱全忠侵魏博,罗弘信军于内黄以拒之。全忠败魏州兵,进至永定桥。弘信惧,请降。又高堤渡,在县西南五十里卫河南岸。

  县府西南二百里。东至开州一百里,西南至河南卫辉府百二十里,西北至河南汤阴县七十里。春秋时卫地。汉置黎阳县,属魏郡。后汉因之。晋仍属魏郡。石赵置黎阳郡。后魏属汲郡。孝昌中,分置黎阳郡。周宣政元年,置黎州。隋初,州郡俱废,县属卫州。开皇十六年,复置黎州。大业初,州废,仍属汲郡。唐初,复置黎州。贞观十七年,州废,仍属卫州。五代晋改属滑州。宋初因之。雍熙中,改属澶州。端拱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