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贡》以岷山表识之,而江源可以依据。此圣经之文,所以为不可易与!

  西南流经松潘卫西,又南经叠溪所西。

  大江在松潘卫西六十里,其上流自大分水岭而来也。又南流经叠溪所西三里,盘旋崖石间,曾不容ザ矣。

  又南经茂州城西,又西南经威州之西,又南经保县东,又东南流至汶川县西。

  大江经茂州城西北,折而西南,经威州北三十里高碉山下,唐维州城故址在焉。三面临江,号为险塞。又西经保县城东十里,复折而东南,经汶川县治西。曲折环流,蜀境西北之保障也。

  又东南经灌县西,又东南流经崇庆州北,又东南经新津县南。

  大江自汶川县东南流,几二百里而至灌县西,去城三十三里,离堆在焉。秦李冰凿渠分流入成都处也有内江、外江及都江之分,今详见成都府。其正流经崇庆州西北五十里,又南为味江唐贞元十一年,蜀州江溢,即此。又东南流经新津县城南,亦谓之皂江。又东南流入眉州境。《蜀记》本唐郑撰。此盖袭前人旧名也:大江在威、茂之间,谓之汶江。自汶川县而南,往往随地易名,不可更仆数也。

  又东南经彭山县东,又南经眉州之东,又南经青神县之东。

  大江在彭山县东北二里,其支川自灌县分流,经成都南境者,于新津、彭山之间,复次第流合焉。经县城东,江流益盛,亦谓之武阳江。又南经眉州城东四里蟆颐山下,亦谓之坡黎江。又南经青神县东二十里,南流入嘉定州境。

  又南经嘉定州东,又南经犍为县东。

  大江经嘉定州城东,亦谓之通江。至城东南而大渡河合青衣江之水自州西南流合焉,亦兼合水之称。又南经犍为县城东,复折而东南,流入叙州府境。

  又东南经叙州府城北,又东南经南溪县东。

  大江自犍为县东南流,凡三百六十余里而至叙州府城北,经城东南,而马湖江自西南流合焉马湖江,详四川大川泸水。又东南流百二十里,经南溪县城东三里,又东南入泸州境江之北岸,为富顺、隆昌之境。《志》云:大江在府境,亦兼外水之称,控御蛮,襟带两川,为腰膂之寄。

  又东经江安县北,又东经纳溪县北,又东北经泸州城东,又东经合江县北。

  大江自南溪县东南百二十里,而至江安县北。南去城二十里,又东南六十里,至纳溪县城北。又折而东北流七十里,经泸州城东南,资江自北流合焉,所谓中水是也详见四川大川雒江。又东北几二百里,而至合江县北。南去城五里,又东北入重庆府境。《志》云:大江自泸州而上,滩碛交错,江流阔狭不常,由嘉定州而上,则重山曲折,崖高流迅,牵挽益艰。自泸州而下,虽滩碛间列,而江深岸阔,江淮朦艟,可以溯流而达矣。

  又东北经壁山县南,又东北经江津县北,又东北经重庆府南。

  大江自合江县东北流百八十里,至壁山县南去县三十里。又东北百三十里,而经江津县城北二里。又东北二百余里,而经重庆府城东南。涪江合嘉陵江自北流合焉,所谓内水也详见四川大川涪江。府居内外二水之间,凭高据深,为全蜀之襟要。

  又东经长寿县南,又东经涪州北。

  大江自重庆府城东流二百余里,至长寿县城南。又东流百三十里,而经涪州城北。至城东黔江,自南流合焉亦曰涪陵江,今详见涪州。东通湖广,南入贵州,黔江其径道矣。

  又东北流经酆都县南,又东北经忠州城南。

  大江自涪州东北流百四十里,而经酆都县城南《舆程记》:涪州六十里至东青水驿,一名焦崖驿。又八十里即酆都县。又东北百九十里,而至忠州城南,又东入夔州府境。

  又东北经万县南,又东经云阳县南。

  大江自忠州东北流二百余里,而至万县城南。又东二百七十里,至云阳县城南。又东百七十里,即夔州府城矣。

  又东经夔州府城南,又东经巫山县南。

  大江经夔州府城南,又东八里,而为瞿唐峡,所谓瞿唐、滟,天下之险也详见四川重险瞿塘关。又东百二十里,至巫山县城南。又东三十里,经巫峡中,峡长百二十里。两岸连山,舟行其间。江流至此,为出蜀而入楚之处详见四川名山巫山。波涛崩湃,崖石嶙峋,诚古今之至险,亦山川之奇胜。《江行记》:巫山东至巴东县,凡一百六十里,皆在峡中行也宋张《禹庙记》曰:夔门当西蜀川流之聚,合数百源而委之。沆氵奔泛滥,又甚他所。而巴冈、巫桥,崔嵬盘错,壁立骨峙,绵亘峻极,固塞其冲。奔溃汹涌之势,艰乎为力哉。已而瞿唐瓜分,滟孤蹲。千崖万磴,两两却立。黄流钜浸,帖帖东下。环数千里之地,既宅既旅,既蚕既粒,孰知疏凿功用之至于斯耶。

  又东经巴东县北,又东经归州城北。

  大江经巴东县城北,又东九十里,经归州城北。山峡连绵,与蜀相接,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