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以后,相继修葺。大城周七里,土城不及二里。

  舍城废县府东北二百六十里。隋大业中置。唐为崖州治,其西南有勤连镇兵。南汉时崖州亦治此。宋初因之,熙宁四年改置崖州,省县入琼山。又颜卢废县,在舍城县西南,隋置县,属崖州。唐因之,贞观初改曰颜城县。开元后省。

  容琼废县在府东南百五十里。唐贞观十二年析琼山县置,属琼州。贞元七年省。又颜罗废县,在府南,亦贞观十三年置,属琼州。唐末废。《志》云:府东南有毒瑁废县。

  ○苍屹山城南二里。石峰屹立,水流其下,山后有仙人洞。又有雁塔峰,平冈特立,如卓笔然。又灵山,在府南十五里,自北渡海者,至中流即见此山,乔林荫翳,俗呼圣山。又府南六十里有琼山,土石多白,似玉而润,县以此名。

  扶山府东南五十里。山之东有五岭:一曰从衡,二曰思峒,三曰光螺,四曰居碌,五曰居林,递相拥护,故名扶山。《道书》以为第二十四福地。昔有陶公者隐此,因亦名陶公山。其西有苍巡峒,峒深广,中有二井,山下又有巨潭,流三十六曲以达于江。○西石山,在府西四十里,一名马鞍山。山多石,下有洞,容数百人,出泉甚清冽,顶上有井,源与海通。其西南一里有递莲洞,自石门入,径窦委曲,大小凡五洞,甚深邃,容数千人,上有一门,透露天日,旁一洞,深黑可三十许里。曾有人避难于此。《志》云:府东南七十五里又有东石山。

  云露山府西南六十里。中有三潭,俗名陷屋潭。其上潭林木阴森,人不敢近。又那射山,在府东南八十里,居人以射猎为业。山之阳为铜铫溪,中有巨石,形如铜铫,水注其中,有声如雷。○潭龙岭,在府东北二十里。登绝顶可望黎母诸山,下有泉分两派,俱西南流,中又有一泉涌出,名曰卓锡泉。又南岐岭,在府西南百六十里,顶有大石,盘回十余丈,一名石鼓岭,以山巅小石其声如鼓也。岭之南接生黎地。《一统志》云:府南十里有琼崖岭,其下有古珠崖郡城址。

  ○海府北十里,亦曰海口港。北接雷州府徐闻县境,舟行一日可抵岸。一名海口渡。宋白曰:州北十五里即大海,泛大船使西南,风帆三日夜,至崖山门入江,一日至新会县,或便风十日可径达广州。《志》云:海口港南岸有神应港,旧名白沙津,番舶所集之地。初,港不通大舟,而海岸多风涛之虞。宋淳熙中,琼帅王光祖欲开而未遂,忽飓风作,自冲一港,人皆以为神应,因名。亦谓之白沙口。宋祥兴元年,元阿里海涯略地海外,琼州安抚赵与珞等率兵拒之于白沙口,援兵不至,州民遂以州叛附于元,即此。《舆程记》:自白沙口渡海,七十里而至雷州府徐闻县之{水口}磊驿,旧置白沙驿于此。

  南渡江府东南十里。源发五指山,历临高、澄迈、定安三县界,会诸水至此,北流至白沙入于海。又氵南渭溪,在府南十六里,水源有二:一出谢潭,一出荫潭,合流十余里入南渡江。乡人沿流筑栅,置车数十辆,升水灌田。其水如渭之清,土人呼水为氵南,故名。

  黎母水城东三里。源出黎母山,北流入海。《志》云:儋州亦有此水。盖黎母山之水分五派流入四郡界矣。又府城东有峻灵潭,周二百余丈。宋开宝八年,知州李易上言:州南五里有峻灵塘,开修渠堰可溉水田二百余顷,即此。或曰潭盖黎母山水所汇也。○第一水,在府西三里,绕流经县西北一里之下田村,又北入海,于城西涧流为首派,因名。又西去十里有一涧,亦流入海,谓之第二水。又学前水,在府城西南。《志》云:府西南十五里有泉出石窦间,旧名龙泉,东流西折而为篁溪,又西汇为石湖,溉田千顷,名曰西湖。西湖奇胜甲于一郡,以泉得名也。岁久泉废,好事者浚之,名曰玉龙泉。其下流为学前水,东南流入于南渡江。又白石河,《志》云:在府城东南三十里。溪旁多白石,因名。西南流,亦入南渡江。

  东湖府东十五里。相传昔本民居,为风雨所陷。又府西二十里有西湖,即玉龙泉下流也。又南湖,在府南五十里,溉田百余顷,通南渡江入于海。

  ○清澜镇在府南。有巡司,洪武中置。○大坡立营,在府西南,防守居林、居碌、沙湾三峒黎贼。《志》云:琼山县村峒凡百二十有六处。又白沙营,在府北白沙港口,防白沙、东营、芒{艹丁}三港贼船。

  居缺峒在府西境。元天历初,琼山黎多叛,主簿谭汝楫请兵讨之,次居缺峒,败贼兵。贼有九峒,而居野居中,为最大,周百二十里,草木蒙密,不可入。汝楫先令万人除道周其山,暮复以万二千人衔枚围之,树栅三重,密防奔突。明日,出万人赭其山,布陈以待,渐移栅逼之,复益栅数十重。贼穷蹙,不知为计,遂进兵平之。

  琼台驿在府西北隅土城外。自此而东,七十里为宾宰驿,又四十里为文昌驿,东达万州之路也。由琼台驿而西,四十里为澄迈县之西峰驿,又西七十里为临高县之朱崖驿,为西南达儋、崖二州之道。○梁陈渡,在府西南。元至顺元年,黎獠叛寇乾宁界,都镇抚谭汝楫沿江自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