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德四年,又为越州治,五年南越州刺史宁道明据州叛,即此。其治俱在蓬莱乡。宋开宝五年,移廉州治于长沙场。太平兴国八年,废州,改置太平军于海门镇,其地在今治西南三十五里。咸平初,复置廉州于廉江东岸,即今治也。《城邑考》:府城,宋元中创筑土城,绍圣四年重修。明洪武三年增筑,谓之旧城。二十八年,于城东增拓土城。宣德中之以砖,谓之新城。成化元年为贼所陷,明年修复,益拓旧址。正德中,增修。嘉靖二年,复营治。十七年,大雨,西城坏,旋修复之。十九年、二十年、三十四年,皆尝缮治。隆庆以后,屡经修筑,环城为濠。有门三,城周五里有奇。

  石康废县府东北三十里。本合浦县地。南汉咸亨初,置常乐州,领博电、零绿、盐场三县。宋开宝五年,州县俱废,改置石康县。《一统志》石康县治南有常乐废州治,是也。本属廉州。元因之。明洪武初改属雷州府,十四年还属廉州府。成化八年,为广西犭贼所残破,并入合浦县。旧有编户十里。《广志》云:盐场废县,亦在府东南。

  漳平废县在府东。《宋志》临漳郡无县。《齐志》为郡治。梁、陈间,郡县俱废。漳,亦作鄣,又作瘴,以临界内瘴江为名。瘴江,即合浦江也。又合浦故县,旧《志》云:在今县西南。汉初县置于此,后移而东。三国吴孙皓末,交趾太守杨稷据交趾,遣将毛炅等攻合浦,战于古城,大败吴兵,即此城云。○龙苏废县,在府东南。宋置龙苏郡,治龙苏县。齐、梁因之。隋平陈,郡废,县属越州。唐初废。又大廉废县,在府南六十里,梁置县,属龙苏郡。隋废郡,改属越州。大业初,废入龙苏县。唐武德五年,复置,属越州,寻属廉州。宋开宝五年废。

  封山废县府西南百五十里。汉合浦县地。南齐置封山郡,治安金县。萧梁兼置封山县,萧正表封封山侯是也。隋郡废,以封山县属越州。唐武德五年,于县置姜州。贞观十二年,州废,以县属廉州。南汉因之。宋开宝五年省。又廉昌废县,在县西南百二十里,梁置,属封山郡。隋大业初,省入封山县。

  蔡龙废县府西北百十五里。唐初置。《新唐书》:县有蔡龙洞,因名也。初属姜州,贞观中属廉州。南汉因之。宋开宝五年废。又高城废县,亦在府西,唐武德五年置,属姜州。贞观十二年,省入蔡龙县。○东罗废县,在府南。唐初置,属姜州,贞观中改属廉州,天宝以后县废。又珠池废县,亦在府南,唐贞观六年置,属越州,十二年废。又东南有安昌废县,唐武德五年置,属越州,贞观十二年省入合浦县。

  ○大廉山府东百里。上有大廉峒,唐以此名州。又东五十里曰画山,峰峦秀丽如画。又十里为百良山,山高大,多巨木良材。○登高山,在废石康县治东,旧为士民登眺处。又东二十里曰白石山,又十里曰三山,有三峰峭立,与白石山相接。《志》云:府东北百四十里有姜山,以绕山居民皆姜姓也。

  北峨山府西北百里。峰势嵯峨。又西北四十里有糠头山,一名军头山,相传秦尉陀尝驻军于此,偶乏粮,以糠头散给,因名。俗呼狼头山。○黄稻山,在府北九十里。又北六十里曰五黄山,俗呼五黄岭,山深杳。相近有母鸡山,弘治十一年,御史万祥言,廉州山峒贼巢有母鸡山、木头洞二处,是也。

  龙门岭府东八里。下为龙门村,有龙门水,分二支:曰源头,曰龙门,环城北入于廉江。又冠头岭,在府南八十里,形势穹窿,山石皆黑如冠,亦曰冠山。自此涉海,北风顺利,一二日可抵交之海东府。○蔡龙洞,在府东百余里。唐以此名县。《通志》洞在合浦县东一里,似误。

  ○珠母海府东南八十里巨海中。中有七珠池:曰青莺,曰杨梅,曰乌泥,曰白沙,曰平江,曰断望,曰海渚。后为五池,其东为断望、对达二池,无珠;西为平江、杨梅、青莺三池,有大蚌,剖而有珠。今止以三池名所谓合浦珠也。南汉刘于合浦置媚川都,令人入海采珠,溺死者甚众。宋开宝五年,诏废之。明嘉靖二十二年诏采珠,二十四年复采,寻以碎小不堪用而止。海中有围洲,周回百里,昔有野马渡此,亦名马渡。

  廉江府北三十里。一名合浦江,亦名南流江,又名晏江。源出广西容县大容山,南流入府界,地名州江口,分为五江:曰州江,曰王屋屯江,曰白沙塘江,曰大桥江,曰新村江,环流至府城西南入海。又府北二十里有石湾江,府北十里有猛水江,皆廉江支流也。

  武利江府北六十里。其源一出府北小双山,一出灵山县界张蒙山,一出府东北谢成岭,汇于武利埠,南流合新村江入海。又府东北五十里有思乡水,源出废石康县北境之思峒山,西流接武利江,还入县界,合于晏江。以其去而复还,因名。○晏水,在府东北二十里。源出废石康县界,西会于廉江。亦谓之晏江。

  钟湾水府南七里。其湾接江通海,相传宋政和间灵觉寺钟与龙斗于此,因名。《通志》云钟湾在府北七里,似误。又府东二里有南津水,源出薛屋岭,西流绕城入于州江。府东五里又有刘公涌水,亦流会于州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