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县境有四都隘,旧为戍守处,今废。○黄茅尖顶寨,在县西四十余里山顶,旁有天然湖,四时不涸,俗呼野猪湖。又大龙田盘石围,在县北十余里,其地有九十九墩,昔尝议建州于此。《志》云:县境围寨凡百余处,皆为御寇之所,惟县北十里之张陂沥龙和围,又北五里至泠井水龙和围与大龙田盘石围,俱砖石包砌。

  周塘驿在县东南。万历四年建。

  河源县府北百五十里,东至龙川县二百五十里。汉南海郡龙川县地。萧齐始析置河源县,以县东北有三河之源而名,仍属南海郡。梁、陈因之。隋属循州。唐仍旧。南汉属祯州。宋属惠州。《城邑考》:县旧无城,洪武二十八年创筑,弘治五年增修,周二里有奇,编户十里。今置连平州,析县属焉。

  ○休吉废县在县东。萧齐置新丰县,属南海郡。隋属循州,开皇十八年,改县曰休吉,大业初废。又石城废县,在县东北,唐武德五年析河源县置,贞观初省。○龙川故城,在县东北百七十五里。秦县治此,赵陀为龙川令,筑此城。汉、晋以来,皆为县治。隋开皇十一年,省入河源县。唐初复置龙川县,属循州。贞观初,省入归善县。一云今龙川县东二里有龙川故城,似误。

  ○梧桐山县东南十里。形势峻耸,多梧桐。又县西北十里有凤皇山,与梧桐山隔江相对。又有桂山,在县西十五里,峰岩耸峙,多桂树。○平陵山,在县西八十里,高数百丈。有通海岩,岩中有泉,潜通海。又西二十里有岩峭峻,曰景星岩。

  灵山县东北百二十里。高百余丈,上有龙湫,亦曰龙山。又县北百三十里曰戈罗山,以尖峰列峙如戈戟也。正德中,为盗薮。又北百余里曰亢山,有两峰相亢,亦名丫髻山。○东桃嶂,在县北百里,孤峰高耸。又北二十里为平石岩,平旷可居,因名。又漂湖岩,在县北百七十里,以岩下有小湖也。

  ○槎江在县南,即龙川江也。自龙川县西南流入界,绕县治而南,萦回如带,又南入归善县界。亦谓之东江。○修江,在县北三百五十里,一名新丰江,石碛险峻,东南流五百五十里入于槎江。刘句曰:河源水自虔州雩都县流入龙川江,即修江也。一云河源在县东北三角村。

  ○蓝口镇县东北八十里。有巡司,洪武六年置。蓝口驿亦设于此。又忠信里巡司,在县北百里,洪武四年设。长吉巡司,在县北戈罗山下,洪武五年设,后改属长宁县。《志》云:县有古城堡,亦戍守处也。又县南有南湖斗隘,县境又有中村、古云二隘。

  宝江驿在城南江滨。又县东北四十里有义合驿。又东有蓝口驿,为龙川县往来之道。

  和平县府北五百八十里。西北至江西龙南县二百二十里,西至韶州府翁源县三百里,东南至龙川县百八十里。本龙川县和平峒地,山林深险,盗贼盘据。正德十三年,抚臣王守仁奏置今县,又割河源地益之。明年筑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四里。今置连平州,析县属焉。

  ○东山县东一里。高百丈,周三里,形如卓旗。又紫云山,在县东北五十里,高五百丈,周八十余里,上有岩,朝夕有紫气腾起。又东北十里曰乌虎山,高二百丈,周二十里,形如虎。

  氵利头山县北八十里。亦曰和平峒,绵亘深远,接江西龙南县境。其最近龙南者为上氵利,在岑冈者为中氵利,和平峒谓之下氵利,氵利溪水出焉。旁多奇石,岩险仄。正德中,贼党池仲容者巢穴于此。十二年,赣抚王守仁讨之,先以计擒其魁,遂举兵由龙南泠水径直捣下氵利大巢,又发诸路兵入三氵利,贼惊惧,据险设伏于龙子岭,官军进击之,克其三氵利大巢,余贼走聚九连山。事平,以和平峒巡司改为县,而移巡司于氵利头龙子岭。见赣州府定南县。○羊角山,在县北九十里。相传山时有金鼓声,金则兵起,鼓则兵息。正德初征池大鬓,嘉靖初征曾蛇子,屡有验。

  九连山县北百里。峰峦高峻,林木蒙密,东连龙川、河源,南连博罗、增城、龙门、从化,西连乳源、氵翁源,北连赣州龙南,凡九县界,因谓之九连山。正德中,三氵利余贼屯聚九连山,山四面险绝,惟一面可上。守仁设计克之,贼走,官军四路设伏,擒斩略尽。《图说》:山多虫蛇,害人最甚。秋冬虫蛇入穴,贼备干粮入山,连月可藏,故能亡命。春夏蛰发山中,不能久藏也。○云山,在县西北百里,有大小二山,遇冬积冰,弥月不消。

  蜡烛峰县北七十里,地名岑冈。高八十余丈,周五十余里。又龙归岩,在县西百里氵利头曲潭,口阔丈余,深入不可量,中有水流出,可灌田五六顷。嘉靖六年,官军讨曾蛇子,步入三四里,不见贼而还。又燕子岩,在县北百五十里,岩深广可容五百余人,中有流泉。遇警,乡人辄避寇于此。○五花嶂,在县北二十里,邑之负山也,高五百余丈,春夏之间杂花如绣。又有仙女嶂,在县东北二十里,亦高秀。

  ○三氵利水在县北三十里。其源一出龙南县之牛冈,一出九连山,水流屈曲经三氵利间,溪涧之水皆合焉。亦曰上、中、下三氵利水,龙川、长乐、龙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