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于此。伏波将军路博德遣兵穷追,编桥渡兵,桥因以伏波名。石桶,即石瓮之讹也。

  东莞县府东南二百五十里。东北至惠州府博罗县百七十里。本番禺县地。晋咸和六年,析置宝安县,又分南海郡置东官郡治焉。宋、齐以后因之。隋平陈,郡废,县属广州。大业初,仍属南海郡。唐复属广州。至德三载,改宝安县曰东莞。五代因之。宋开宝五年,省入增城县,六年复置。今城周十四里,编户一百八十三里。

  ○宝安废县县南二百五十里。本东官盐场。三国吴甘露二年,置司盐都尉于此。晋改置县,并立东官郡,亦曰东官城。隋郡废,而县如故。唐至德二载,移县于到浦,即今县治也。明洪武三年,改筑新城。其废县亦曰城子冈,地平旷,千户所置于此。

  安怀废县在县东南。亦晋咸和中置,属东官郡。宋因之。《齐志》东官郡治安怀,即此。梁、陈间县废。

  ○道家山在县治西。城址环其西南麓。又金牛山,在县西五里,山势,下瞰海水,一名海月岩。○飞鹅山,在县西南十里,属靖康场。流水环绕,状若飞鹅。又十里曰大岭山,奇突耸峭,下视群山,如蚁垤然。其阳有瀑布泉,灌田二十余里。又石鼓山,在县西南二十里,上有石如鼓。《南越志》:土有乱则鼓鸣。昔卢循来寇,时隐然有声。

  黄岭山县南三十五里。俗名岭,县治朝山也。《唐十道志》岭南名山之一,曰黄岭。其山峰峦秀拔,状如卓笔,逶迤而西,作展旗状。下有帘泉。又县南四十五里有彭峒山,上有水帘。○神山,在县东三十里。其阳为鼓镇峡,下有龙潭,即龙江所经也,旧有浮桥。又石涌山,在县东五十里,水中石如涌出,因名。居民多种香木于上。又东十里为宝山,昔尝置场煎银于此,名石瓮场,久废。山巅有潭,悬流下注,居民引以灌田。

  虎头山县西南五十五里大海中,有大虎、小虎二山,俗号虎头门。《志》云:即秀山也。宋景炎二年,元将刘深攻帝于浅湾,张世杰战不利,奉帝退保秀山。明初,廖永忠下东莞,次虎头关。今外国来入贡及出使外国者,皆取道于此。○武山,在县南五十余里大海中。山势突起,有武勇状。每潮汐消长,高低可辨。宋余靖尝候潮于此。

  曹幕山县西北八十里。其南有石门崦峒,高广横列如城府,林阴蓊蔚,大者合抱,农隙采山如织,百材于此取办。《志》云:山广袤数百里,介于东莞、新会、高要、新兴之间。

  铜岭在县东二十里榴花村。宋末,邑人熊飞结集义勇,与元将姚文虎力战,斩之,遂与新会令曾逢龙复广州,是也。又太平岭,在县东南,形若竖旗,从山麓而上,连顿九阜,至山顶则平旷,一名九顿岭。道出大鹏所。○莲花峰,在县东北六里。九峰峻竦,状如莲花,一名三角山。其上有池。

  ○三门海县西南六十里。海中有三洲,潮自东南来,至此分为三道,既而复合,因曰三门。旧《志》:县境海道之备,有南头、屯门、鸡栖、佛堂门、十字门、冷水角、老万山、伶仃洋等澳,皆有哨兵戍守。又县西南有乌猪海洋。《吴惠日记》:正统六年,奉诏使占城,发东莞,次日过乌猪洋,又次日过七州洋,见铜鼓山,次至独猪洋,见大周山,次至交趾洋,有巨洲横截海中,怪石廉利,为舟楫患。次日至占城外罗阳校杯墅口,明日入其国门。旧《志》:占城西去广州二千五百里。海行殆难以里道记也。

  东江在县北。自博罗县流入境,又西入增城县界,至南海县入于西江。旧有东江堤,宋元初筑以防冲啮。绍兴中,复修治。淳三年,复增修之。元至正二年,淫潦崩溃,寻复营辑。一名福隆堤。在县东七十里。

  龙潭县东南四十五里。《志》云:深溪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有瀑水飞流,又十里而汇为龙潭。其水西北出,居民引以灌溉。又虎头潭,在县东百里,接惠州府界,有山险绝,形如虎头,下有潭,潭旁仅有线道,山内有田可井,常为寇盗所据。昔于山前置寨,今废。《志》云:县东北黄曹村有织女湖,湖旁有小山。又县东南百里有双女湖。

  ○福永镇在县西南。有福永巡司。旧为屯门固戍寨,洪武三年改置巡司,三十一年迁于福永村,因改今名。又白沙巡司,在县西南百十里白沙村,近三门海口。旧为白沙寨,洪武三年改置巡司。○京山巡司,在县东北。旧为茶园寨,洪武三年置巡司,十九年迁于京山村,因改今名。又中堂巡司,在县西麻涌村。旧为中堂寨,亦洪武三年改置。

  武山寨在县南。又县东有虎头寨。《志》云:县境有把截所三:曰南冈头,曰沙潭,曰芦荻角。又有企石营,亦在县南。

  城西驿在县城西,水驿也。县东北又有黄家山水驿。又铁冈水驿在县东。

  新安县府东南二百六十里。东北至东莞县七十里。本东莞县地。隆庆六年,析置新安县,治城子冈。编户二十里。

  ○梧桐山县东四十里。山势峭拔,多产梧桐,因名。又杯渡山,在县东南百二十里,下滨海,旧名屯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