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在瀛州文安县北七十里。

  ○莫金山州南十八里。相传以莫、金二姓居此而名。宋设莫金口寨于此,俗名口头村。

  ○台山,在州东三十里,旧为九河所经,台基有三如鼎峙。又东南五里,有雁头山,以鸿雁群集而名,宋时有雁头寨。又南山在州东七十里,乔林修竹,周匝十数里,为州之胜。

  ○巨马河旧在州北。宋界河也。自保定府雄县流入。《志》云:巨马河自卢沟河分流,经固安县,过州治北,东合白沟河。后徙流州治西,会霸水,至直沽入海。今霸水淤塞,巨马、琉璃诸河复合流,经州治北,东入东安、永清县界。

  ○霸水,在州南三里,旧《志》云白沟河之支流也。自雄县流入境东,会于巨马河,州以此名。今堙废。

  沙河在州南。又有唐河,与沙河合流而东。盖九河之水,汇流于安州雄县之界,溢而旁出者也。东经文安县界入海,其入海处呼为飞鱼口。《寰宇记》谓之五渠水,又谓之长鸣水。《志》云:城西有瓦河水,亦流合于沙河。

  ○琉璃河,在州西北五十里,自良乡县合上流诸水,东南流入州界,会于拒马河,至州东四十五里苑家口,洪涛弥望无际。或谓之夹河。今有苑家口巡司。又有通济河,自苑家口达栲栲圈,以注于高桥淀。弘治中,作大桥于苑家口,既以障冲波,复以便行旅。

  永济渠在州东。《宋志》:信安军有永济渠。咸平中,置缘边塘泺。东起乾宁军,西至永济渠,合鹅巢淀、陈人淀、燕丹淀、大光淀、孟宗淀诸水,横广百二十里,纵三十里,或五十里。深丈余,或六尺。以为边备。今皆废。

  高桥淀州东七十里。周。三十里,其西有栲栳圈,众流所聚也。北入柳义河,东会堂儿淀。《志》曰:州川原平衍,厥壤卑下,西北诸山之水,多汇于州境,然后东流出丁字沽,注白河以入于海。弘治中,筑河堤,起涿州东境,接固安,至州境之赵村务临津水口,经州南关,长三百余里,广寻有二尺,趾倍之。崇丈有八尺,傍植榆、柳以为固。其间为水口一百六十有七,至文安县之苏家桥,大城县之辛张口而止。今多崩坏。

  ○益津关见上益津废县。五代周显德六年,周主自乾宁军独流口溯流而西,至益津关,契丹将以城降。自是以西,水路渐隘,乃舍舟而进,至瓦桥关。是也。乾宁军见河间府青县,瓦桥关见保定府雄县。

  ○淤口关,即废信安县。五代周显德六年,取益津关,又取淤口关。王应麟以淤口为三关之一。

  鹿角寨州东南六十里。宋置鹿角等八寨,俱属文安县。元丰四年,割鹿角寨,隶信安军。金废。

  ○大良驿,在州东八十里。又州东南百二十里,有苏家浅,亦往来孔道也。

  文安县州东南七十里,东南至河间府静海县八十里。汉旧县,属勃海郡。后汉属河间国。晋属章武国。后魏属章武郡。隋属瀛州。唐初因之。景云二年,改属莫州。宋为霸州治。金大定中,徙州治益津,以县属焉。今城周八里,编户三十四里。

  ○文安城县东北三十里,汉置县于此。今县治乃三河口之丰利县,当三河合流处。隋大业九年,炀帝征辽经此,以其冲要,乃立县治焉,亦属瀛州。唐初因之。贞观二年,徙文安县治丰利,以丰利县并入,而文安旧城遂废。周世宗置霸州,发滨棣丁夫城其地。即今县城也。

  广陵城县西北二十里,与保定县接界。宋时聚粮于此,以守益津关。《城冢记》:县西一十七里,有古南北二卢蒲城。《左传》昭三年,齐侯放卢蒲于此,营二城以居。后入燕境。

  ○易水在县南。自保定县流入境,即沙河诸水下流也。《水经注》:易水东至文安,与滹沱河合。《寰宇记》:滹沱河在县西三十里,又东溢为赵淀。《图经》云:县有狐狸淀,俗谓之掘鲤淀。今川原改易,滹沱经县东南,未尝经县西也。

  火烧淀县东二十五里,广四十余亩。县境有石沟、折河、急河三水,皆聚流于此,东入卫河,达于直沽。《元志》:河间府境有黄龙淀,自锁井口开凿至文安县玳瑁口,通泺水,经火烧淀,转流入海。今堙废。

  水纹淀旧在县西。宋起塘泺,东自信安军永济渠,西至霸州莫金口,合水纹淀、得胜淀、下光淀、小兰淀、李子淀、大兰淀为一水,横广七十里,纵或十五里,或六里,其深六尺,广七尺。寻废。

  ○武平亭《括地志》云:在文安县北七十二里。今名渭城。战国时地属赵。《史记·赵世家》:惠文王二十一年,徙漳水武平西。二十六年,徙漳水武平东。盖是时,漳水北入大河也。

  ○安平寨,在县西北三十里。宋置,金废。《宋志》:县有刘家涡、刁鱼、阿翁、雁头、黎阳、喜涡等寨。政和三年,改刘家涡曰安平,阿翁曰仁孝,雁头曰和宁,喜涡曰喜安。是也。

  苏家桥在县东二十里,当往来之孔道。靖难初,燕王自固安县渡拒马河,驻师苏家桥,即此。

  大城县州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