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济桥,元至顺中建,后圮。近时重建。○龙溪桥,在县南。其地左负山,右临涧,路转山坳,始与桥直。宋绍定二年,寇至,官军据桥为险,与寇战,寇败走。桥久废,今仍架木以通往来。

  永安县府西南二百里。西至汀州府清流县百四十里,南至漳州府宁洋县百四十里。本沙县及尤溪县地。景泰三年,析沙县新岭以南、尤溪宝山以西地置县。弘治四年,筑城,周五里。编户六十五里。

  ○金星山在县城西。西北临溪,有石壁,岩如削。下为潭,燕水所汇也。《志》云:治东一里有东山,又有三台山,三峰并立。○大秀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巍然秀拔于群山之上。又龙会山,在县东五十里,山极高峻,其巅群峰簇聚,如龙会然。

  并榈山县北二十里。多产并榈木,峰峦岩岫,高下相属,其最著者为天柱、射垛诸峰,狮子、观音等岩,降仙、步云诸台,野云洞、铜盘涧及天池诸胜。李忠定目为小武夷。○斗山,在县东南三十里,一名天斗山。山高峻,自顶凹下,广可五里,状若斗然。山阴有风穴、洞,磴路,人迹罕至,绝顶有峰,曰合掌。

  贡川山在县东北四十里。上有桃源洞、一线天诸胜。山峡斗绝,仅容趾陟,其巅田庐井井,故有桃源之目。正统间,邓茂七等作乱,败官军于沙县,据贡川为寨守之。茂七败死,其党邓伯孙复啸聚于此,官军自沙县进破其贡川、挂口、陈山诸寨,伯孙被擒,是也。陈山,见沙县。○石罗山,在县东万山中,突起七峰,次第排列,四面有洞,口狭而中广。《名胜志》云:山在斗山东南。

  黄田岭县南六十里,接漳州府龙岩县界。县东百里又有铁山,岭产铁矿。又有新岭,在县东北八十里,即沙县分界处也。○黄杨岩,在县北六十里。与汀州府归化县接界,上多小黄杨,因名岩。后亦名万寿岩,又名鳞峰岩。四壁如削,周围可十里,卓出群山之上。上有三洞相联,幽深不测。正统九年寇乱,居人避此,寇不能攻。又北二里有翠云岩,亦名侍郎岩,峰峦甚胜。宋张驾、杨时、陈罐读书处也。亦接归化县界。又百丈岩,在县北五十里,高约百丈,周围三里,四面削壁,中有一径陡绝,其巅常冒云气,与并榈山隔溪相望。溪仅通舟,亦名桃源洞。又县东北二十七里有官寨岩,岩石峻绝,相传旧为官寨。《志》云:县西有曹岩洞,空旷可容千人。

  ○燕溪在县城西。二水分流,中隔一冈,宛如燕尾,因名。源有三:一西出汀州府宁化县境,过清流县,下九龙潭而东,谓之龙溪。一西南出连城县境,由吉山而东北流,又东至赖口,与龙溪合流,至城西南一里,谓之吉溪。一南出漳州府宁洋县境,由扫溪口而北,历张坡、车坂至县治西,合于吉溪,是为燕水。东北流,会梅溪以下数溪入沙县界,即沙溪上源矣。《志》云:梅溪亦曰大梅溪,出县东,自塔下而西,东北会于燕溪。

  九龙潭在县西,即龙溪之滩也。曰长龙,曰安龙,曰伤龙,曰马龙,曰三悟龙,曰五白龙,曰兴龙,曰暮龙,曰下长龙,乃溪水最险处。未至长龙,有铁石矶。从清流县来者,必舣舟于此,厚缚竹叶,遮蔽船头,别募土人持篙前立。遇龙处,水之高低常数丈,舟从高坠下,钻入浪中,跃起,即有巨石当头,相去才尺许,土人以篙轻拄即转前滩,水既悬奔,又转折于乱石之间。两山夹峙,险隘阴翳,一瞬迟误,便为齑粉,天下之险无逾于此矣。内六龙属清流县。下此又历十一滩至沙县界。正统中,群贼结寨于此,曰九龙山贼。官军以计夺其寨,又败贼于县西高阳里。《志》云:县西南五十里有安沙,旧传聚沙成岸,水涨不崩,故曰安,或云出九龙至此始安也。县名永安以此。高忠宪公云:从延平至安沙一路小舟,仅可载两人。至九龙十八滩,每过一滩,舟皆猿挂而上,尽九龙,则陆行至汀州。

  ○安砂镇县西九十里。旧为浮流镇巡司,宋元五年,建为浮流寨。明改巡司。景泰三年,以浮流镇为县治,徙巡司于此,改今名。《邑城记》:县治旧为沙县之浮流口,当尤溪、将乐、清流,盗贼出没之冲。唐李肃御汀贼于此,力战而死处也。正统末,遭邓茂七之乱,始议置县。弘治中,城始就,阻溪负山,不事濠堑,称完固云。又湖口巡司,在县南六十里,接连城、龙岩二县界,正统五年置。

  黄杨寨在县北黄杨岩下,旧名岩前寨。宋嘉定十七年,以其地险远,置寨守御。绍定四年,增兵戍守。元至元中,设巡司。明洪武初,改为黄杨寨巡司,十四年废。又龙口寨巡司,在县北,宋庆元四年,置寨,设军屯戍。元废。又大陶寨,亦在县北境,元至元中置,后废。旧皆在沙县境,后改今属。○莲花寨,在县东五里。山形如莲花,周围壁削,一小径可登,仅容侧足。宋元之季,乡人多避寇于此。明正统十三年,沙、尤寇发,乡民多赖以全济。

  蜂口隘县南四十里。又南二十里曰林田隘,为路出宁洋县之要隘。由此而前,东西南三路俱可达宁洋,凡六十里而近。

  大田县府西南四百里。东至尤溪县百七十里,东南至泉州府德化县二百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