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湖在城中,近郭。长山以西诸溪涧及浣江之水自城南溢入城中,潴为上、中、下三湖,自城北出,为白水河,流二三里,复东合于浣江。或曰,即唐时大农湖也。天宝中,县令郭密之于县东二里筑湖塘,溉田二千余顷,即此湖矣。又泌浦湖,在县东北五十里,旧湖周八十里,今大半为豪民所佃。

  ○长清关县西南五十里。县西又有阳塘关,在阳塘岭上。二关皆元置。又县南五十里,为湖头铺,路出东阳,元置巡司于此。○枫桥镇,在县东北,即故义安县也。宋为枫桥驿,明初置巡司,寻废。今为枫桥铺,有枫桥公馆。《志》云:自镇而东北三十里,出古博岭,达郡城,为往来之要道。明初胡大海克诸暨,自枫桥趣绍兴。嘉靖三十三年,倭扰山阴,由枫桥趋县境,是也。又管界寨,在县东八十里,县境又有紫岩寨,皆宋置。《郡志》:县城西南有待宾驿,南二十里有亭阔驿,五十里有兴乐驿,皆宋置,寻废。

  余姚县府东北百四十七里。东至宁波府慈溪县九十里,东南至宁波府百里,西南至上虞县八十里。舜支庶封此,以舜姓姚而名。秦置县,属会稽郡。隋初,省入勾章县。唐武德四年,复置县,兼置姚州。七年,州废,县属越州。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余姚州。明初,复为县,编户三百里。

  ○余姚城《志》云:县有新旧二城,旧城筑于孙吴将朱龙,周不及二里,后废。元至正十九年,方国珍重筑,周九里,四面引江为濠,可通舟楫。明朝洪武二十年增筑,嘉靖三十年修葺,以御倭,周广如旧城之制。其新城在姚江南岸,明初邑人吕本建议增筑,后渐圮。嘉靖三十六年,以倭患营葺,与旧城隔江相对,通济桥亘其中,通两城为一。县治在旧城内,而学宫在新城中,城周八里有奇,俗谓之江南城。

  ○四明山县南百十里。亘县境及上虞、嵊县之界,所谓西四明也,由白水山而入。今白水山在县西南六十里。山壁峭立,有泉四十二道,投空而下,四面不绝,因名。其岭亦名瀑布岭,为四明山之西趾。又有东明山,在县西南五十里,是为四明水口。余详见名山四明。

  龙泉山县治西。一名灵绪山,一名屿山。三峰挺秀,南俯姚江,泉虽微而不竭,谓之龙泉。又治北有秘图山,山卑小,本名方丈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旧《经》谓神禹藏秘图于此。○胜归山,在县北三里。相传晋刘牢之败孙恩,还屯于此。又县西北五里有丰山,上有东西二峰,旁多古穴,或以为兵火时,居民逃避处。又点兵山,在县西北十一里,相传高雅之讨孙恩驻兵处也。县东北十五里曰屯山,即孙恩屯兵处。

  陈山县东北十里。高千余仞,少石饶草木,远望卓削,至其巅则正平,相传子陵尝居此,一名客星山。又石匮山,在县东北二十二里,峙烛溪湖中,三面皆水。其脉西自梅岭来,自高山望之,正方如匮,上有烽堠旧址。山之东麓,相接者曰航渡山。又东曰许郎山,一名海郎山,北向开广,登陟仅可及半,其上陡峻,必由东西逶迤乃得上,山巅亦有烽堠旧址。又东曰真武山,盘礴高峻,北面烛溪湖。《志》云:县东北二十八里有孤山,南麓临烛溪湖,四峰高秀,前有墩曰涨沙墩,浮出湖中,水溢不没,与真武山相望。○缪家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山甚高,登其巅,北望大海。其西南陡峻不可登,北上则平坦。自山而东,群峰绵延,数里不绝。又东北十里曰游源山,游泾水出焉,山多大谷,称险僻。又悬泥山,在县东北七十里,其北于大海,俗呼胜山。嘉靖中,屯营于此以备倭。

  大兰山县南八十里。其南与四明相接,东有九曲、分水诸岭。唐咸通初,王式讨裘甫,擒之于剡县,余党逸入大兰山,诸将追获之,其相接者曰太平山。《志》云:山东连四明,南接天台,姚江源出于此,东去慈溪县六十里,为接境处,一名日门山。又乌瞻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山峰高秀,航海者视为指南。《郡志》:大兰、乌瞻皆四明之支陇也。又有黎洲山,在县南百十里,与嵊县、奉化接界,亦四明之旁阜。○蛾眉山,在县西四十里,山高二百余丈,周七十里。唐天宝六载,改名吴女山。又西十里曰姜山,上有五峰相接。

  眉山县北三十五里。海中望之,如修眉然,其北五里有巡司。又浒山,在县东北三十八里,其下为三山所。○姥岭,在县东北十五里,东去烛溪湖五里。湖西南岸有梅岭,道出梅溪。又茭湖岭,在县南五十里,山径峭险,亦四明之别岭也。县西南六十里又有{圭}竹岭,与上虞、会稽接界。

  ○海县北三十五里。有海塘。宋庆历七年,县令谢景初增筑。历庆元以及宝庆屡经修治,间以石堤。元大德中溃溢,至正初,州判叶恒力为营筑,自慈溪西抵上虞百四十里,石坚完,谓之莲花塘。明初以来,居民狃安习利,排海ヂ居之,堤日削。成化七年,正德七年,海溢,民被其患,相继兴修,自是皆因旧址修筑。《郡志》:永乐初,海潮渐,沙ヂ坟起,因于旧海塘北增筑新塘,以卫斥地,既而沙ヂ广十余里,成化中,稍为风涛荡决,复于海口筑塘,曰新御潮塘,以斥地给灶民为盐课。《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