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非建康之石头也。恐误。宣、歙以西,必有响应者。又遣将循海而南,袭取福建。如此,则国家贡赋,尽入于我矣。甫不从,退据宁海今台州府属县。王式闻之,疾驰入越州,遣将攻甫,而分兵屯唐兴今台州府天台县,断贼南出之道;出上虞,趋奉化,断贼入明州之道;置军海口,遏贼入海之道。贼穷蹙遁走,遂击灭之。既而刘汉宏据越州,倡逆于前;董昌据越州,踵乱于后。钱Α并其地,而霸业始大。夫越州,明、台之上游也。越州不守,而自越以东,益不及矣。宋高宗自绍兴南徙,所以几不免于海上也。明初以重兵戍诸暨,固婺、衢之藩篱,即制杭、越之肘腋,而且控明、台之喉吭。芟除群孽,有以也夫。

  山阴县附郭,在府治西。勾践所都。秦置山阴县,属会稽郡。汉武帝时,东部都尉治此,后移章安。后汉永建中,始徙置会稽郡治焉。晋以后因之。隋废入会稽县。唐武德七年,复置。八年,又废。垂拱二年,复置。大历二年,又废。七年,复置。元和七年,又省。十年,仍置今县于郭内。今编户二百一十一里。

  会稽县附郭,在府治东偏。本山阴县地,陈析置会稽县,后皆因之。今编户百三十一里。

  ○山阴城即今府城。旧有子城。《吴越春秋》:勾践筑小城,周三里七十步,一圆三方,陆门四,水门一。后汉为会稽郡城。《图经》云:隋杨素筑子城,周十里,西北二面皆因重山为城,不设濠堑。宋嘉中,守臣刁约修子城,北因卧龙山,环属于南,西抵于堙尾,周五里有奇,城门一,如故城之制。后废。今府治东有镇东阁,即子城之正东门也。又有大城,亦曰罗城。《越绝书》:山阴大城,范蠡所筑,城周二十里有奇,南去湖百步,陆门三,水门三。《图经》:隋开皇中,杨素修郡城,广四十五里,名罗城。唐乾宁中,钱Α重修。宋皇中,守臣王逵亦加修治,并浚城濠。宣和初,刘复缮筑,稍缩其西南隅。嘉定十三年,亦缮葺。十六年,守臣汪纲重修罗城,并葺诸城门。元至正十三年,复增拓旧城,以石,开堑绕之。十八年,复增浚濠堑,以为守御。明初因之。嘉靖二年,飓风坏城,因复修筑,并浚凿内外池隍。《修城记》:城有九门。东面旧曰雷门,勾践所作,晋时改曰五云门,今因之。稍北不二里,曰都赐门。或曰本名都护门,晋中军王所作,今讹都泗门。又北曰三江门,今曰昌安门。雷门之南不二里,曰东郭门,今因之。南面曰殖利门,今曰南堰,门之东曰稽山,门之西三里曰偏门。偏门者,门本面西,稍斜向南,故名。今曰水偏门。又西一里面南,曰常喜门。钱Α攻亭山及申光门,相传即此门。旧《志》:州城至此与子城会,今曰常禧门,又西转而北约五里,曰迎恩门。钱Α讨董昌,以兵三万屯迎恩门,望楼再拜而谕之,是也。今曰西郭门。繇此北转而东,直过蕺山几六里而面北者,即昌安门也。凡门在东南者,皆有堤以护湖水,使不入江西门,因渠漕抵于江,以达杭北,则引众水入海。城周盖二十里有奇。

  越王城府东南十二里会稽山之阴。《左传》哀元年,越子以甲五千,保于会稽,秦故县亦治此。又府东五十八里有侯城,相传无余所都。《水经注》:秦望山南有谯岘,岘里有大城,越王无余之旧都也,故勾践语范蠡曰,先王无余国在南山之阳,社稷宗庙在湖之南矣。○吴王城,亦曰王城,在府东十里。《志》云:夫差围勾践于会稽,伍胥筑此城以屯兵,今地名吴王里。

  石城府东北三十里石城山下或云亦勾践遗迹也。唐乾宁二年,董昌僭号于越州,钱Α讨之,昌遣其将汤臼守石城,Α将顾全武击败之,遂克其城,去越州三十里,即此。或谓之石头城。○苦竹城,在府东十八里。《越绝书》勾践以苦竹城封范蠡子,即此城也。唐时为苦竹馆。

  ○会稽山府东南十二里。其东西连阜接岫,如宛委、秦望、法华诸山,称名胜者凡数十计,皆会稽之支阜也。详见前名山会稽。

  卧龙山府治西北。盘绕回抱,形如卧龙,一名种山,越大夫文种葬于此。今府治踞其东麓,山阴县治踞其南麓。又宝林山,在府治东南二里,本名龟山,又名飞来山。《越绝书》:越王使范蠡筑城,既成,琅邪东武海中山一夕飞来,百姓怪之,号曰怪山,川岩明秀,亚于卧龙。又蕺山,在府治东北六里。山多蕺,越王尝采食之。《宝林事实》云:越城之山,能与秦望为主客者,卧龙、宝林、蕺山是也。又有阳堂山,在卧龙南三里许,府城跨其脊,其南麓出城外,跆于河湟,后汉鲍盖葬此,一名鲍郎山。

  亭山府南十里。唐乾宁中,钱Α攻董昌,克其亭山寨。又明初胡大海攻郡城,驻兵其上。○土城山,在府东六里。《越绝书》:越王得西施习教于北坛利丘里,三年而献吴。即此。今亦名西施山。又东四里有葛山,相传越王种葛处。又麻林山,在府西南十五里。《越绝书》:勾践伺吴,种麻为弓弦,使齐人守之,越谓齐人日多,故亦名多山。又稷山在府东五十里,《越绝书》勾践齐戒台也。又有锡山,旧产锡,银山产银砂,志云,皆在府东五十里。

  云门山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