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避难者立寨其上,因名。

  富春山县西三十里。一名严陵山。前临大江,汉子陵钓处,人号严陵濑。有东西二钓台,各高数百丈。《西征记》:自桐君而西,群山蜿蜒,如两蛇对走于平野之上。三江之水,并流于崖下。惊波间驰,秀壁双峙。上有子陵钓台,孤峰特起,耸立千仞。下有泉,陆羽品为第十九泉。其与钓台相对者,曰白云原,一名芦茨原。重崖蔽天,林麓茂盛,居民采薪为炭,供数州爨之用。有芦茨溪,北流合大江,唐方干隐于此。○清冷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四面出泉,大旱不竭,溉田五十余顷。《志》云:山高五十仞,周七十里。本名钟山,唐天宝间改今名。其相接者,曰龙洞山。山半有石峡,巅有龙门池,引流可以灌田。《志》云:龙洞山在县北三十里。

  九岭县东北四十里。其相近有白峰岭,俱路达新城县。又桃岭,在县东南七十里,东去二十里。又有野狐岭,与浦江县分界。又狮子岭,在县北四十七里,与分水县分界。《志》云:县西北二十里有娘岭,为驿道之要口。○老鹰岩,在县西四十里。岩际有路,沿江险峻。县西北四十里又有焦山岩,下瞰溪流,舟楫过此,常虞险仄。

  ○桐江在县治南,即浙江上源也。经桐君山下,因曰桐江。合衢、婺、歙三州之水,东北流九十里而至此。又东流入杭州府富阳县界,亦曰睦江。两岸山高水深如黛。《志》云:县东十五里有洋洲,可耕种。东二十五里有九里洲,桑麻甚盛,延袤九里。三十五里为桐洲,延袤二十里。俱南临大江,北有后港。

  桐溪县东北三里。其上流即於潜县之紫溪也。自分水县南流入县界,亦曰天目溪。入县境为桐溪,绕郭而东南,出桐君山下入桐江。《志》云:由分水至县,溪中有十八滩,错立为险。其旁小溪数十,皆汇流入焉。或谓之学溪,一名潢港,一名分水港,俗谓此为桐江。误也。

  窄溪县东南三十里。有二源:一出桃岭,西流三十余里。一出县西南西坑岭,届白云原之东,东流六十里。至县东南二十五里而会流为甘溪。又引而东北流,凡十余里而为窄溪。又东流十三里,入于江溪口,与新城港口正相对,地名窄溪埠。江流经此,阔不过数丈,易于涉渡也。○清渚港,在县西三十里。源出府东北四十里之云岫山,东流十五里,曰社息溪。东南绕富春山北,又东流二十里入于桐江。

  白水湖县西北二十里。广百三十余亩,溉田甚溥。《志》云:县西北有上湖、下湖、鸦湖、高塘湖,凡四湖,而总名曰白水湖。白水湖南有独山,孤峰崛起,高倚江,东去县二十二里。高塘湖亦曰太湖塘,在高山顶。其山自清冷山分脉而来,旷阜平冈,群峰四拥,宛如一城垣。湖水当其中,朝夕盈缩,与钱塘潮汐相应,东去县三十里。

  七里濑县西四十五里。《志》云:在富春山钓台之西,亦曰七里滩。谚云: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盖舟行难于牵挽,惟视风为迟速也。旧《志》:七里滩去建德四十余里,与严陵濑相接。梁大宝末,刘神茂据东阳叛侯景,景遣谢答仁攻之,神茂营于下淮。或谓之曰:贼长于野战,下淮地平,四面受敌。不如据七里濑,贼必不能进。神茂不从,战败,复降于侯景。今县西北有一十九滩,俱在桐江上。

  下淮县东五十里,与富阳接境。旧为江流扼要处。《字说》:淮,围也。言江流四周围合也。陈天嘉二年,诏沈恪袭留异于东阳,异败恪于下淮。恪退还钱塘,异以兵戍下淮及建德,以备江路。又唐永徽四年,婺州刺史崔义玄败妖贼陈硕真党于下淮。

  ○水关县东二里。当桐溪入江之口,合江巡司置于此。一名严、衢、婺三州巡提私茶盐司。《志》云:司旧在桐君山东。成化八年,徙桐江口。十九年,徙今所。又有桐江递运所,旧亦在桐江口,今并于桐江驿。○浮桥关,在县北五里桐溪上。又柴埠关,在县东南二十里柴埠滩,旧有兵戍守。

  桐江驿在县城东潢港口。旧临江,名浙河驿。后移而北,改今名。又下航渡,在县东南二里,往来津要也。

  淳安县府西百六十六里。南至遂安县六十三里,西北至南直徽州府一百八十里,东北至分水县百四十六里,北至杭州府昌化县二百三十五里。汉丹阳郡歙县叶乡地。后汉建安十三年,孙吴析置始新县,为新都郡治。晋为新安郡治。宋、齐以后因之。隋废郡,改县曰新安。仁寿中,又为睦州治。大业初,改县曰雉山,为遂安郡治。唐初为睦州治。文明初,县复名新安。万岁通天初,郡改治建德县,仍属焉。开元二十年,改曰还淳。永贞元年,又改为清溪县。宋因之。宣和三年,平方腊之乱,改曰淳化。绍兴中,始改今名。《城邑记》:县旧有城,南枕清溪,北连冈阜,相传后汉建安十三年,孙权使贺齐平山越时所筑。隋、唐因为郡治。其子城周二里有奇,即今县治也。西有故城址,则外城也。大都堙废,未经改筑。今编户六十一里。

  ○始新城在县西六十里威平镇。吴贺齐本置县于此。隋徙雉山下,在今县南二里。唐神功初,又移今治。县西三十里普慈山上有太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