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属高安县。五代晋天福三年,南唐置清江县,城址属焉。《城邑考》:今郡城即故萧滩镇,东枕大江,堤岸易倾,向无城池。元大德间,尝伐石修筑陂障,以防水患。至正间,始筑城浚濠,既而东面复圮于江,余亦相继颓废。明弘治十年,因故址筑土垣,周五里有奇,寻亦圮。正德六年,华林贼犯境,郡以无城,不能御。明年,乃砖石为城,周八里有奇。后城东南复为江水所坏。嘉靖元年、十四年,及三十九年,历加营葺。崇祯八年,城渐倾圮,旋复修完。十四年、十五年,皆为大水冲啮,次第修筑。城门凡十,为正门者四,余六门东瞰江者五,以西配东者一,诸门时有启闭,而四正门则否,东面濒江,三面皆有濠,长四里有奇。

  新淦故城府东六十里。汉时县治此。《汉志》豫章都尉治新淦。《郡志》云:南部都尉治所也。建元六年,淮南王安谏伐闽越书:前时南海王反,先臣使将军简忌将兵击之,以其军降,处之上淦。应劭注:新淦,淦水所出。淦水上流曰上淦也。王莽改县曰偶亭,后汉复旧。晋宋以后皆为新淦县,属豫章郡。梁大宝初,侯景将于庆略彭蠡以南诸郡,黄法屯新淦,庆自豫章分兵来袭,败却。隋始移而西南,为今之新淦县。○瓦城,在府东北四十里,相传五代时,乡豪筑城自保处也。又有吴城,一在府西三十里,一在府西南三十五里,相传杨吴时所筑屯戍处。又有富国城,在府东南十五里,相传南唐积粮处。《志》云:府东三十里有牛头城,东北五里有卢城,西北三十里有樊城。建置未详。

  ○章山府治西偏。晋时有章者隐此,因名。山周二里许,两江环其阳,萧水绕其阴,南连瑞筠山,北接白牛冈诸山,郡城之西皆枕山麓,盖郡之镇山也。《志》云:章山北奠蒙阳,南罗阁笥,西朝渝水,东抱贡章,旧名富寿冈。又城南有瑞筠山,山滨江,周五里。唐僖宗时,尝产瑞竹,因名。城西南十里曰龙冈山,当驿路。又白牛冈山,在城东三里,皆坦夷。○栖梧山,在府西南三十里,绵亘数里,岩谷殊胜。《志》云:山前濒河,有石曰河皋石,昔周瑜尝憩此,今呼为河皋寨。又西南五里曰黄冈山,下为黄冈铺。

  阁皂山府东六十里。山形如阁,色如皂,有峰六、岭四、岩二、原五,其余泉石、池塘之胜,参差不一。相传为神仙之府,《道书》以为第三十三福地。周回连亘二百余里,东北连丰城,东接乐安,南跨新淦,屹为屏障。《志》云:阁皂山前又有峡山,周九里许。○紫淦山,在府东四十里,周二十余里。峰峦高数十丈,其色紫翠,淦水经其下。又夏山,在府东北六十里,周十余里,峰峦高耸,有泉可引以溉。县东北二十五里又有云谷山,周十余里,三峰相峙。

  银嶂山府北七十里。特立如障,周十余里,多白石,色如银。或曰:旧尝产银,官收其利,今否。又钟秀山,在府西北三十里,形如卓笔。其对峙者曰孤山,在府西北二十里,苍翠秀拔。

  ○清江在府城南,即赣、袁二江之合流也。赣水自吉安府吉水县流经峡江、新淦二县,而北至府南十里万石洲南,西会于袁水。袁水出袁州府萍乡县之泸溪,至新喻县,为渝江,东北流,至府南十里而合赣江,绕流经城东而北,谓之清江。明成化末,赣水北冲蛇溪,不复西折,止有横河一线,与袁江相吐纳,于是郡城止临袁江,直至城北二十里,二水复合,水势盖大,时有冲啮之患。又十里经清江镇,入南昌府丰城县界,是为剑江。

  太平江府西三十五里。出新喻县蒙山之阳,东南流,为太平江,又东南入于袁江。《志》云:府西南二十八都有太平湖,俗呼大湖,有灌溉之利。○萧水,在府西五里,源出栖梧山,及府西之乌塘,合流而为萧水,绕城西北,复东北流,经清江镇而入大江。中有萧滩,亦曰萧洲。今城西四里有萧洲桥,城东有萧滩驿,皆以此水名也。

  蛇溪府东十里。源自永泰市北五里,分江水为溪流,三十里复与江合。明成化末,赣水暴至,北冲蛇溪,遂成大川,滨溪田土被浸者千百亩,俗呼为铜锣江。嘉靖十二年,尝议塞之,不果。《志》云:赣水今半冲蛇溪,其半自府北十五里废荷湖馆分流,绕余家洲,至清江镇,复合入于江,俗呼入江处为蛇溪脑。永泰市,在府东南十五里。

  淦水府南三十里。汉新淦县以此名。淦邑既迁,水遂属清江县,其发源自府东南茂材乡之离岭,经紫淦山,出洋湖,至清江镇,会蛇溪水,入赣江。○沉香溪,在府东五十里,即阁山水也。其左界水流会淦水,右界水流经清江镇南八九里,折而东,纡回入丰城县界,至小江口入江。

  万石洲府南十里。赣江环其右,袁江经其左,四面滨水,平旷肥饶,岁收尝倍,因名。《志》云:洲接新淦县界,其南为南横河,亦曰上横河,地名龙窟口,即赣江会袁江之故道。洲北曰北横河,东出铜锣江口,亦曰下横河。又北即中洲也,在两江中,因名。横广十里,纵二十余里。又北与金凤洲相接,洲盖在府城东南文明门对岸江中,横亘一里,与中洲止隔小溪也。○游家洲,亦在府城南十里,袁江西来北折,洲在其右也,与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