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植筑以灌田,因名。《唐志》云:府北六里有土湖,亦马植所筑,今堙。

  ○棠阴镇府西九十里。有巡司。又府北百九十里,有石门巡司。皆明初置。《志》云:府北有童敏故城,隋末袁斌率邑人避寇处。又有永平监,在府城东,唐所置铸钱处也。宋亦为永平监,元废。今为永平关。○芝山驿,在府城西南。元置。明因之。相近有鄱阳递运所,后以驿兼领。又柴栅河泊所,亦在府城西南。明洪武初,自府东柴栅改置于此。又新义站,在府北。又北有鲁城站,接江南建德县之石门站,为北出之径道。

  大阳埠府东北百里,路出浮梁。《舆程记》:府东北二十里曰磨刀石,又六十里曰鸳鸯岭,又十里即大阳埠也。又府东北四十里有程家渡,又东十里为顾园渡,亦自府出浮梁县之道。○八字脑,在府西三十里。明正德中,伍文定败宸濠之兵于此。《舆程志》云:府十里为竹鸡林,又二十里为八字脑,又二十里为团砖,又二十里为棠阴巡司,接南康府都昌县界。又表岸口,在府西南三十里,又西至康郎山三十里,盖自府城西出鄱阳湖之口也。

  余干县府南百二十里。东至万年县六十里,东南至安仁县百二十里,东北至浮梁县二百六十里。春秋时为越之西界,所谓干越也。汉为余汗县,属豫章郡。汗,音干。后汉因之。三国吴属鄱阳郡。晋因之。刘宋改汗为干。齐、梁仍旧。隋平陈,县属饶州。唐、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余干州。明初,复为县。旧有城,唐元和中筑,寻废。明嘉靖四十一年,复营筑。隆庆初,增修。万历八年,又复葺治,城周三里。今编户二百六十里。

  ○玉亭废县在县东南。唐武德四年,析余干县地置,属饶州。七年,省入长城县。八年,复省长城入余干。又白云城,在县治西,相传隋末林士弘所筑。

  ○余干山在县治东。两峰回曲相向,状如羊角,本名羊角山。一名双覆峰,一名冠山。多奇树怪石,前瞰琵琶洲。唐天宝六载,改今名。县治西一里又有藏山,悬崖峭壁,上有梅岩。○冕山,在城东五里,与冠山相对。相传隋末林士弘退保余干,敌至,市民避此山得免,因名免山。后以邑有冠山,改今名。又玉马山,在县南十里,山下有白石如马,俗称白马山。唐天宝间,改今名。《志》云:山自抚州南城县过入临川县,凡历三邑,乃分一支入县境。又石虹山,在县北十里,有横石跨水,文彩若虹。又有一石室,甚广,旁列石障如屏。

  康郎山县西北八十里,滨鄱阳湖,湖之南涯也。相传有康姓者居此,因名。一名枕浪山,谓能与风涛抗也。讹曰康郎。明初,陈友谅围南昌,太祖率舟师赴救,友谅解围,东出鄱阳迎战,相持于康郎山。友谅屡败,欲退保湖北之鞋山,明师先至罂子口,横截湖面,友谅不得出。今忠臣庙在其上,盖祀与友谅战时死事诸臣云。《舆程记》:山在湖中,为风帆之表帜。东至袁岸口三十里,道出饶州。东南至瑞虹八十里,道出安仁及抚州、南昌。西至团鱼洲二十里,道出南昌。东北至饶河口五十里,道出都昌、饶州。北至都昌六十里,道出南康、九江云。又洪崖山,在县西北六十里,濒鄱阳湖,相传晋道士张氲隐此,因名。

  武陵山县东北三十里。陵,亦作林。《汉书·东越传》:余善使吞汉将军出武林、白沙以御汉,即此武陵也。元末兵乱,邑人吴宏立营于此,曰武陵营。山下有溪,为武陵塘,亦曰武塘,俗名后溪。又万春山,在县东北七十里,两峰峭拔,中有天池,水清而味甘。又黄蘖山,在县东南七十里,中宽外固,攒峰峭壁,灵泉异木,俗谓之小庐山。○李梅峰,在县南八十里,高百丈,周三十余里,南接抚州府东乡县界,初名平原峰,又名贞女峰。五代时有李峻、梅用者,读书其上,因名。又石螺峰,在县西南五十里,峰有石室,中如螺。又万斛峰,在县东北七十五里,去万春山五里,接万年县界,高耸突出。斛,或作鹄。

  ○康郎湖县西七十里。即鄱阳湖之南涯,因康郎山名。又族亭湖,在县西八十里,湖中流与南昌县分界。后汉时邑人张逸封族亭侯,湖因以名。一云湖在县西四十里。又担石湖,在县西北。《通典》:鄱阳郡西百七十里至担石湖,中流与南昌分界。

  龙窟河县西南十五里。安仁县锦江、白塔河之水会于此,西流入鄱阳湖。《邑志》:县境之水自锦江经县南四十里之霞山,又西径大溪,至桐口滩分流,其一支西北出亻布村,走龙窟,受润陂水,注瑞虹。又一支东北径八字嘴,走冯田渡,过黄坊,注珠湖,至饶河口。又一支全繇八字嘴径破穴入城前,走西津,又自城前分新开河入市湖,出西津北折,分派入珠湖,皆汇于鄱湖。

  余水在县治南。亦名市湖。中有越水、余水,县境诸水之总名也。北通鄱江,南连龙窟河。《志》云:水会县之西南诸溪余水而名。以三道而入,亦曰三余水。或云吴楚越之余水,故名三余。《寰宇记》:干越渡去县西南二十步,置津吏,主守四时不绝,有浮桥。唐大中元年,县令倪衍置,盖跨余水上。又邬子港,在县西北二十里,亦余水之支也。水口即担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