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治。后周为丰州治。自隋以后皆为均州治。明初省。杜佑曰:武当郡城,东汉初延岑所筑,世亦谓之延岑城。刘句曰:旧治延岑城,显庆四年,移今治,北去旧城三里。明初因旧城修筑。永乐中,以砖石。今城周六里有奇。

  安福城州西七十里。梁析武当置广福县,又置广福郡。西魏因之。隋初,郡废,县属均州。仁寿初,改为安福县。大业初,改属析阳郡。唐武德初,县属南丰州。八年,改属均州。贞观初,废入武当县。又均阳城,在州西北,梁置均阳县,属始平郡。隋属均州。唐初,属析州。武德八年,省入武当县。又平陵废县,在州东北。隋义宁二年,析武当县置,属武当郡。唐武德初,属均州。七年,废。

  ○武当山州南一百二十里。山周八百余里,有天柱等峰七十二,玉虚等岩三十六,又有涧二十四,台五,井五,泉三,潭三,奇胜叠出,不可胜纪。本名仙室山,一名太岳山,一名太和山,又名譧上山,亦名谢罗山。《水经注》:历阳谢允舍、罗邑宰遁是山,因名。群峰最高者,天柱为之冠;岩最大者,紫霄为首。永乐中,赐名太岳太和山。建太和南岩、紫霄、五龙、玉虚等宫观。又于天柱峰顶建真武神殿,备极弘丽。嘉靖中,又赐名玄岳。山之旁有小山,环列数十,其得名者,为石阶、女思等山。又有鹤鸣山,在山之西。外朝山,在山后,以峰峦外向也。

  牛头山州北六十里。山势高险,昔人置关于上。旁有大石,形如瓶,俗名油瓶关。又方山,在州北十五里,形势方正,因名。○长山,在州西南。《唐书》:中和四年,均州西有长山,为襄邓入蜀之道,群盗据之,抄掠贡赋。刺史冯行袭讨平之,蜀道以通。或曰:长山,即武当山矣。又州西南百里有白浪山,亦高大。

  ○汉江州北四十里,自郧阳府流入,又东南入光化县界。《志》云:汉水在州境亦名沧浪水。《禹贡》:又东为沧浪之水。正谓此矣。水中有沧浪洲,或讹为千龄洲。州东十五里有渔梁滩,东南十五里有乱石滩,又东南五里为石门滩,又东南十五里为大浪滩,又州境有门河口等滩,盖皆汉水所经矣。

  均水在州东。自河南析川县流入境,至城县入于汉江。今故道已湮。○曾河,在州南六里,源出太和山,东北流经城南,下流入汉,谓之曾口。又有浪河,在州东南七十里,亦出太和山,东流入汉江。《志》云:州北十里又有响河,源出方山,亦流合于汉。

  白龙潭在太和山北。五龙峰之顶,有水曰灵池,流为黑虎涧,汇为白龙潭,注于磨针涧。明末郧阳贼据险处也。又州西南百里有盐池,以水气袭草如盐也。嘉靖二年,乱贼徐学保聚于此,官军讨平之。

  ○小江口关州东南八十里,接光化县界,路出河南。又州北五里有槐树渡关,州东五十里有石鼓关。其在州西八十里者,曰黑虎庙,险僻多盗,有巡司戍守。○均阳水驿,在州城南。又有界山驿,在州南百二十里,路出郧阳。

  附见:

  均州守御千户所在州治东南。洪武初置,原隶襄阳卫。弘治十四年,始改隶郧阳行都司。

  ◇郧阳府东至襄阳府四百十里,南至荆州府归州五百里,西南至四川夔州府六百里,西至陕西兴安州五百二十里,东北至河南邓州三百里。自府治至市政司一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一百九十里,至京师七千二百五十里。

  《禹贡》梁、荆二州之界。春秋时,为麋、庸二国地,后属于楚。战国时,为秦、楚二国之境。秦为汉中郡地。汉因之。后汉仍属汉中郡。建安末,置房陵郡。三国魏改置新城郡建安二十四年,先主析汉中郡置房陵、上庸、西城三郡。《魏氏春秋》:建安二十五年,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置新城郡。房陵,即今房县。晋为魏兴、上庸、新城三郡地今郡治即古锡县,晋属魏兴。宋因之。齐置齐兴郡治郧乡,即今郡治。梁置兴州。西魏改丰州。周废州。隋废郡,属均州。唐武德初,置南丰州。七年省,改属均州。贞观初,属淅州治今河南之内乡县。八年,还属均州。宋、元因之。明初,仍属均州。成化十二年,置郧阳府,领县七。今因之。

  府西达梁、洋,东走襄、邓,北连宛、邓之郊,南有巴、峡之蔽。春秋时,楚人灭庸。识者谓楚灭庸而秦从师,自楚庄时始。异时秦拔武关,取上庸,即今日之故道也。顷襄王十九年,割上庸、汉北地与秦。割上庸之明年,秦拔西陵。又十一年,灭郢矣《楚世家》:怀王二十五年,与秦盟黄棘,秦复与楚上庸。《括地志》:上庸,即今房州、金州地。黄棘,见河南新野县棘阳城。又秦并六国,灭赵,徙赵王迁于房陵,以其地四塞险固,飞越为难也。曹魏置新城郡于房陵。孟达据郡归蜀,诸葛武侯方发兵应援,而司马懿亟攻之,新城复入魏。夫得新城则可以震动宛、洛,通达汉、沔,故汉、魏以为必争之地。而上津者,密迩武关,蔽翼汉中,亦东西之喉嗌也。唐天宝之乱,江淮贡献,悉取上津,以达扶风扶风,今陕西凤翔府。德宗时,李希烈叛,遣将据邓州,南路贡献遂绝,诏陕虢观察使姚明治上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