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其城,入邓州而还。《志》云:县有鹿头店巡司,隆庆四年设。

  城县府西百八十里。西北至均州二百五十里,北至光化县三十里。春秋时国地。汉为筑阳县地,属南阳郡。晋属顺阳郡。宁康中,置义成县,并置义成郡。齐、梁因之。后周废郡。隋开皇十八年,改县曰城,属襄州。唐武德四年,属州。明年,州废,仍属襄州。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四十八里。

  ○筑阳城县东四里。汉县治此。萧何少子延封筑阳侯。后汉初,世祖封吴财为侯邑。晋属顺阳郡。刘宋大明中,改属扶风侨郡。齐因之。梁仍曰筑阳县。隋开皇初,废入城县。《通典》:筑阳距城三十余里。其东有万年城,东晋侨立万年县于此,属义成郡。太元六年,桓冲伐秦,攻襄阳,别将拔万岁、筑阳。万岁,即万年之讹也。齐、梁仍属义成郡,后周废。○扶风城,在县东北二十里,其地本名筑口。汉昭列尝屯兵于此。沈约《志》:扶风郡,晋太元中侨治襄阳,后治筑口,领筑阳、、阳三县是也。齐因之。西魏废。又涉都城,在县东北。《后汉志》筑阳有涉乡。汉武帝平南越,封南海守之子喜为侯邑。《水经注》均水自此入沔,谓之均口云。

  城县西北七里,即古国。晋置义成县于此。《晋书》:咸和中,陶侃使桓宣镇襄阳,以宣淮南部曲置义成郡,又侨置淮南之平阿、下蔡县属焉。是时皆寄治襄阳城内。沈约《志》:义成初治襄阳,后治均口。是也。宋省平阿、下蔡二县入义成县。梁时亦谓义成曰城。中大通五年,魏荆州刺史贺拔胜寇雍州,分军拔冯翊、安定、沔阳、城诸城,雍州刺史庐陵王续遣柳仲礼屯城,拒却之,即此。又洛阳城,《志》云:在县东十二里,盖南北朝时所侨置。《水经注》:洛阳城北抗洛溪,溪水东南注沔水,谓之洛溪口也。○延岑城,在县西北八里。东汉初,南阳人延岑起兵武当,筑城于此。又有张飞城,在县西南五里,有故城址,相传飞所筑。

  ○山县西北十里,上有古城。《志》以为即春秋时伯绥国都也。又有城山,在县西十里,上有石城。《水经注》云:古国城在城山上。又开林山,在县西北四里,《水经注》谓之阙林山。《志》云:汉萧何子延国于其下。○赤山,在县东南八十里,丹崖峭壁,临汉江上。又五垛山,在县东南九十里,天顺初,改名永安山。

  界山县西北百二十里。或以为即分碛山也。齐东昏侯初,陈显达北伐,魏拔马圈城,魏人断均口,邀其归路,显达战败,间道自分碛山出均口南还,即此。又倒驴山,在县西八十里,以高峻难登而名。

  ○汉江县东北二十五里。自光化县流入界,又东南入襄阳县界。《水经注》:沔水经涉都城东北,均水入焉。是也。唐宝应初,襄邓防御使裴茂屯城,袭山南东道节度来,沿汉趣襄阳,陈于水北,为所败。或曰:汉水在县境内,亦曰水。○筑水,在县南百步,源出郧阳府竹山县,历房县南,而东入县境,又东汇于沔水,谓之筑口,即今古洋河也。《志》云:河在县西南一里,县西又有粉水流合焉。水亦出房县境,东流入县界,俗亦谓之粉渍水,盖水流常浊矣。至两河口,与古洋河合,下流入汉。

  均水在县东北。自河南淅川县流入府境,经均州界,东南流,历光化县界,至故涉都城东北而注于沔水,谓之均口,亦曰均口。晋永和十年,桓温代秦,水军自襄阳入均口。齐东昏侯初,陈显达攻魏,军入均口。冯道根曰:均水迅急,易进难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城,陆道并进,列营相次,鼓行而前,破之必矣。显达不从,进围马圈,魏人果断均口,邀齐兵归路,败还。事闻,诏以道根为均口戍副,即此处也。马圈,见河南邓州。

  乾汊河县西南三里。或以为即水也。《水经注》:水历新城上庸,又东径阳故城南,晋分筑阳所置县也。其水又东流注沔水。今故流渐堙,汉江水涨则乾汊河与古洋河相通,水落则干,因名。又黑水河在县东南六十里,白石河在县西南三十里,又西南五里曰黄土河俱注于汉江。○袁曹洲,在县东五里。相传曹操、袁术尝争渡于此,故名。今亦谓之袁曹渡。

  ○格垒县南十二里冈上。旧《志》:冈东临汉水。汉末,刘表将李氏甚富有,奴仆数百,立垒保此。○石花街镇,在县西五十里,有巡司戍守。又县东南三十里有柴店镇,下有柴店渡,临汉江。又县东南七十里有砖桥镇。又高山堡,在县南六十五里,接南漳县界,与石花街皆为盗贼出没处。

  光化县府西北百八十里。西至均州百八十里,东北至河南邓州百六十里。春秋国地。秦汉为阴、二县。西魏置阴城县,并置城郡。后周郡废。隋属襄州。唐武德四年,置州。五年,州废,县仍属襄州。贞观八年,省入城县,为阴城镇。宋乾德二年,置乾德县,又置光化军治焉。熙宁五年,军废,改县为光化县。元初,复故。元废军,复改县曰光化,初属南阳府。至元十九年,改属襄阳路。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三十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