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咸淳六年,又徙白水镇下沱市。元还旧治。明洪武三年,以容美等洞蛮出没,置枝江千户所于县城内,以县并入松滋,寻复置。今编户八里。

  ○丹阳城在县西,亦曰丹阳聚。楚自秭归之丹阳迁此,仍曰丹阳是也。○旌阳废县,在县南。三国吴置县,晋属南郡,宋初因之。元嘉十八年,省入枝江。

  ○着紫山在县南五里。下有饮马池。先主初入蜀,于此息马更衣,爱其林木秀丽,建景帝祠于山上。《志》云:山下有县治故址,宋迁县于下沱市,即其地也。

  ○大江在县北。《水经注》:枝江地平敞,北据大江,江汜枝分,东入大江,县治洲上,故名。《志》云:江水于县西别出为沱,而东复合于江,谓之枝江。今沱江在县南四里,有推乌滩,水涨湍急如雷。舟行艰险。《水利考》:县依高阜,向无堤防,惟洲渚环错,夹生大江之间,北自百里洲、杨林洲、赛砖滩、蒋斗湾、窑子口至流店驿,复转北。自董滩口、土台、古城脑而下,至罐觜滩、流店湖,又自罐觜滩而南转,至澌洋洲、观音寺,直抵松滋朱家埠,对岸皆有堤。其最要害者,莫过于古城脑、蒋斗湾二处,此诸洲之上流也。

  沮水在县东北。自当阳县南流入县界。又南入于江,谓之沮口。详见大川沮水。○洋溪,在县城南,商贾聚集于此。又县南三里为三郎溪,西南十里为花溪,东十五里为沧茫溪,又东十五里为氵若溪,深阔平洼,可以避风,皆流通大江。

  老雅湖县西一里,今涸为田。又县东七十里有孙家湖,县北六十里有沧滩湖,皆江流所汇也。《元和志》:县治东南有获湖。刘宋末,沈攸之为荆州刺史,堰湖开渎,今湮。○罐觜滩,在县东五十里,沱江所经。《志》云:秋冬水涸,有倾罐声,因名。又县北百余里有沧浪滩。

  百里洲在县东北六十里。《荆州记》:县左右有数十洲盘布江中,百里洲为最大。江至百里洲而分流,洲北为北江,洲南为南江,至江陵之江津而复合。梁末,陆法和有异术,隐于江陵百里洲。唐初,李孝恭讨萧铣,破铣军于清江,追奔至百里洲,又败之。进入北江,至江陵,李靖谓宜泊南岸,即江津南岸也。清江,见夷陵州长阳县。余详江陵百里洲。

  岑头洲在县东,百里洲之首也。后汉岑彭讨公孙述时憩此,因名。今县依其上。又有迤洲,长十余里,晋义熙初,桓谦败死于此。《荆州记》:迤洲在枝江东北十余里,亦曰延洲。《水经注》:江水径荆门虎牙之间,荆门之下为延洲是也。又县东南二十里有富城洲。○芦洲,在县东南七十里。其相接者为氵华洲,又南为澌洲,澌洲之下为洋洲,皆广五十里。又氵利洲,在县东二十里江中,其下为氵郭洲,皆广十余里,民耕其上。氵郭洲之下曰关洲,约广三十里,利种植,多民居。又县东六十里有灞洲、氵便洲,县东南六十里有苦草洲、南渚洲。

  ○津乡县西三里,里名也。《左传》庄十九年,巴人伐楚,楚子御之,大败于津,即此。后汉建武四年,岑彭拔夷陵,谋伐蜀,分军屯江关、夷陵、夷道诸处,而自引兵还屯津乡,当荆州要会。十一年,岑彭自津乡攻田戎于荆门,克之,是也。郦道元曰:应劭以津乡为在江陵,今则无闻。

  下沱市在县东南沱江上。宋度宗初,贾似道阳辞位,使荆湖帅吕文德诈称蒙古攻下沱急,朝中大骇,诏似道复位,是也。○董塘口镇,在县东六十里,商贾贸易聚集于此。隆庆中,议开董塘口,以分泄江流,不果。又有流店水驿,在县东南。《志》云:县南三里三郎溪,上有天生桥,两崖厄束,中卧巨石,若天生然。

  夷陵州府西三百四十里。西至归州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施州卫五百里,北至襄阳府五百七十里。

  春秋战国时楚地。秦属南郡。两汉因之。魏武平荆州,置临江郡。蜀汉改为宜都郡,后属吴,称重镇焉。晋、宋、齐并为宜都郡治夷道县。梁末,兼置宜州大宝初,湘东王绎改置。西魏改置拓州治夷陵,后陈又曰拓州《陈书》:光大元年,沈恪为荆州刺史,督武、二州。即拓之讹也。后周又改峡州。隋初,郡废,炀帝改峡州为夷陵郡。唐初,复为峡州。天宝初,改夷陵郡。乾元初,复为峡州。宋因之亦曰夷陵郡。元改峡州路。明初,为峡州府。洪武九年,改为夷陵州,以州治夷陵县省入编户七里。领县三。今仍旧。

  州距三峡之口,介重湖之尾。战国时为楚重地。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于是乎东徙。后汉初,田戎据夷陵,岑彭攻拔之,遂谋伐蜀,以夹川谷少夹川,犹言夹江,水险难漕,因留冯骏军江关即今四川重险瞿塘关,田鸿军夷陵,李玄军夷道,自引军还屯津乡见上枝江县当荆州要会。三国时为吴蜀之要害。吕蒙袭公安,降南郡;陆逊别取宜都,守峡口以备蜀,而荆州之援绝矣。先主之东讨也,从巫峡建平至夷陵,列营数十。陆逊固守夷陵以待之,乃上疏于权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若失之,非徒损一郡,荆州可忧也。及先主败却,西陵益为重地。初,曹丕闻汉兵树栅连营七百余里,乃曰:苞原隰险阻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