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

  ○石门山县西二十五里。岩石壁立如门,县以此名。或以为即孙吴永安中山石自开处,误也。又县东一里有天门台山,顶方正如台,二小溪合流,台下为天门桥。又县西北一里有方顶山,山顶方平。○层步山,在县东北三里。《水经注》所谓澧水东历层步山者也。外望如一,内有三重,亦谓之层山。

  夹山县东南三十里。周回三十里,高二百余丈,两峰并峙,故名。○仙客山,在县北十五里,高岩陡峻,一径萦纡。又黄石山,在县西北二百十里,有溪出雄黄。

  ○澧水在县西。自慈利县流入,又东经澧州境。○渫水,在县西百七十里,流经水南山、鲤鱼山,合阳泉南溪之水,至县西四十里入于澧水。《志》云:县西北四十里,又有道水,下流亦入于澧水。

  ○台宜寨在县西北。宋置。或云即今添平所也。又县西十五里有将军渡,渡口有石如将军状,因名。路通九溪、添平、麻寮诸处。洪武中,九溪卫拨军把守于此。

  慈利县州西一百六十里。东至石门县八十里,南至常德府桃源县二百十里。本汉零阳、兖二县地。隋开皇九年,置零陵县,属崇州。十八年,改曰慈利县。大业初州废,县属澧阳郡。唐属澧州。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慈利州。明初复为县。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六十一里。

  ○兖城县西二百四十里。汉兖县,属武陵郡。后汉因之。永和二年,武陵蛮叛,围兖城,是也。晋仍属天门郡,后废。宇文周时,后梁尝置衡州于此。隋开皇中,又于故城西南一里置崇义县。十八年,改衡州曰崇州。大业初,州废,县属澧州。唐初因之。麟德元年,以崇义并入慈利。○中城,在县西。后汉建初三年,武陵中蛮反。五年,荆豫诸郡兵讨平之。三国吴置中县。晋因之,属天门郡。刘宋元嘉十八年,天门蛮田向求等反,破中,荆州刺史衡阳王义季遣军讨平之。齐、梁属天门郡。隋废。

  白抵城在县西北。高千仞,四面绝壁,上广十余里。宋建炎中,土寇廖辛据此为城,一名廖城。又有石柱城,山崖有石,壁立如柱。《志》云:县东五里有白公城,四面有门,相传楚白公胜所筑。又有蛮王城,在县东三十里茶林山顶。《郡志》:县南二百里有旧县治,洪武初废,迁县于今治。

  ○崇山县西三十里。相传即舜放兜处。《国语》:内史过曰: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隋置崇州,盖以山名。又九度山,亦在县西三十里,上有石形似楼,名仙人石楼。下有九度水,蛮居其侧,曰九度蛮。明初,九度蛮作乱,谓此。○骑龙山,在县南四十里,以形似名。有黑龙泉,下流溉田。又铜盘山,在县东四十里,铜盘水出焉,下注为滩。《元和志》:铜盘、连钱、石马,澧阳之险滩也。又琼云山,在县东五十里,高耸干云,根蟠四十里。

  天门山县西南百八十里。旧名松梁山。有十六峰环列,最高者为天门。沈约云:松梁山顶有石开处数十丈,其高以弩仰射不至,谓之天门。孙吴因以名郡。又有赤松山,在县西百六十五里,与天门山对峙。《郡志》云:山在县东百十里。

  茅花岭县南三十里。高峻为群峰之冠。又百丈岩,在县西北六十里,一名百丈峡。东北至九溪卫七十里。石崖两面对峙,高逾百丈,中有小峡,长三十里,流泉峻急,古木槎牙。峡畔有路,通永定卫,最险。

  燕子洞县东南三里。岩洞深广,可藏数千人。岩后有穴,秉炬可入。又县西有马涡洞,县南二十里有雷公洞,县西北又有水沉洞,皆深广。或曰:《汉志》酉水出兖县酉源山,即水沉洞也。○桃花洞,在县西三百里。宋熙宁中,蛮彭仕义反,澧州守郭逵破之于桃花洞,即此。又宾郎洞,在县西北二百里茅冈寨南,群蛮往来之径,一窦而入,后有大门,过此即为犭界。昔犭人侵扰,邀击而后屈伏,与之盟,画此为界。

  ○澧水发源县西三百里之历山。始出甚微,东过武口,又东流径茹溪县境,诸水俱注之。又东会于水,东南流入石门县境,水涨则溪涧合流,每多湮溺之患。

  水在县西二里。源出永顺宣慰司界,东流至索溪,通四十八涧水为一,南至观嘉渚,汇于澧水,谓之后江。《志》曰:县有双溪,乃前后江合流之口。有芙蓉洲,至菱花渡而合,为一邑之胜。

  ○温阳关在县西。明洪武三年,蛮酋覃连构诸洞为乱,命周德兴讨之,至慈利,守险以拒,德兴出奇兵,破其数栅,直捣温阳关,拔之,贼遂溃。既而为伪夏所据。六年,命汤和等伐蜀,周德兴分兵取蜀之龙伏隘,进夺覃温阳关,和克归州,遣赵雄等取桑植容美洞,会德兴兵攻茅冈覃寨,克之。容美,见施州卫,盖与桑植接界也。又安福寨,在县西北。其在县境者,又有索口、西牛、武口、澧川凡数寨,俱宋置,为戍守要地。今分见下九溪、永定诸卫所。

  覃寨在县西。明初,覃作乱,命杨讨之,进抵覃寨。贼下山迎敌,败之,乘胜追至半山。山势险峻,其寨三面岩险,下俯江水,一面仅有一路,才通一人,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