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晋以后因之。隋属鄂州。大业中,属江夏郡。唐仍旧。宋太平兴国二年,置永兴军。明年,改兴国军。元为兴国路。明初,曰兴国州。洪武九年,以州治永兴县省入编户四十六里,领县二。今因之。

  州襟山带江,土沃民萃,西连江夏,东出豫章,此为襟要。汉武帝时,淮南王安谋反,其臣伍被曰:守下雉之城,绝豫章之口。谓此也。唐天复二年,淮南将李神福击杜洪于武昌时洪为武昌节度使,得永兴,曰永兴大县,馈饷所仰,已得鄂之半矣。宋建炎三年,金人窥洪州,取道于此时金人入江州,既而由黄州张家渡度江,至武昌县上岸,遂入兴国军大冶县界,取山路犯江西。盖境壤相错,侵轶为易矣。

  ○永兴废县今州治。本汉鄂县及下雉县地。孙吴初,为武昌县地,寻析武昌县南境置阳新县,属武昌郡。晋以后因之。隋改曰富川县。开皇十八年,又改曰永兴。唐因之。宋为永兴军治,寻为兴国军治。明初省。《志》云:吴置阳新县,在今州西南五十里。六朝时皆治此,亦曰富川城,以隋改名富川也。今犹谓之阳新里,隋改置于高陵故城,在今州东南六十里。其城一名子胥城,相传子胥所筑。唐贞元初,徙治于长乐乡深湖口,即今治也。又有永兴城,在今州南阖闾山下,世传伍子胥为阖闾屯兵于此,本名阖闾城。梁、陈间,置永兴县治此。隋开皇十六年,并县入富川,寻改富川为永兴,是也。今州城明初筑。正德六年,以甓。十一年,复增修之。嘉靖三十三年,改营石城,周四里有奇,有门八。

  下雉城州东南百四十里。汉县,属江夏郡。后汉因之。三国吴属武昌郡。晋省。《志》云:州西南百二十里,又有奉新废县,吴置。州西北九十里,又有安昌废县,梁置。隋平陈,俱废。今史不载。

  ○银山州北十五里。四面皆山,多产银矿,亦名大银山。元时,曾采银于此。《志》云:州西二里有黄姑山,亦产银,旧有银场。○三角山,在州北九十里,州之名山也。又大坡山,在州东五十里,旁有石楼,崭然拔出众山,里人于此造茶,名坡山凤髓。有大坡洞。其相近者有鸡笼山,相传伍子胥曾驻兵于此。今遗址尚存。又阖闾山,在州南九十里,相传子胥屯兵处。《史记》:阖闾九年,子胥伐楚。是也。今下有阖闾城。

  五龙山州西北八十里。盘纡高耸,状如五龙。又龙门山,在州西八十里,两峰相对,本名龙耳,唐改今名。又西四十里为天尊山,高峻干云,周四十余里。又西七十里为太平山,与通山县九宫山相接。○石榴山,在州西五十里,有石榴山洞,四面险阻,人多避难于此。一名百福山。又黄土山在州西北二百里,南接江西武宁县,东接江西瑞昌县,西与通山连境,盘回百余里。

  柳峰岩州南三十里。元末,土豪黄普福聚众避兵于此。其相近者曰太平岩,元末,杨普雄据此拒敌处也。○凤山洞,在州东北八十里。相传南唐主李煜尝屯兵于此,依山筑城。今山顶遗堞尚存。

  ○大江州东北六十里。江之北岸,接黄州府蕲州境,又东入江西瑞昌县界。

  长河州西十里。亦曰富水。源出通山县白羊山,流入州界,经州西七十里之三教山,四十里之白阆山,诸山溪之水,皆流入焉,经州治而东,会于富池湖,东入大江。《水利考》:州境多水,然皆汇于长河而泄于富池湖。长河自州西南六十里排布而下,水流较宽。以上则为龙港,在州西南七十里;慈口港,在州西百里;罗口港,在州西百三十里。山溪诸水,由此溢入,恒有泛涨之患,故西境之堤防常切。○山溪河,在州西八十里;又茅田河,在州西南九十里,皆汇诸山之水,注于长河。《志》云:州东南五十里,有舒{浦女}湖,兴之巨壑也。州东南境之水皆汇入焉,而统注于长河。

  富池湖州东六十里。《志》云:自州西之西碎石至三溪,汇上流诸水,经州治南。至此,众流益集潴而为湖,北注于江。《水经注》:江之右岸,富水注之。是也。今置河泊所司之。又于湖北置富池驿及富池镇巡司,为滨江往来之通道。○海口湖,在州东北六十里,州北诸山溪之水,汇流所成也,东注于大江。又源湖,在州西北七十里。武昌、大冶二县山溪之水,汇流于此,入大江。今皆掌于河泊所。《志》云:州境诸湖得名者凡二十余,而最大者为富池、海口、源三湖。

  长乐堰州北五十里。唐贞元十三年筑。明洪武中重修。民赖其惠。○朝天堤,在州西五里古龙关下。永乐间,知州樊继修筑,今亦名樊公堤。又州东北半里有恩波堤,州北二十里有良荐桥堤。

  古龙关州西北三里,旧为屯戍处。元末多事,尝驻兵于此。又黄颡口镇,在州北六十里,向置巡司戍守。

  大冶县州西北百五十里。东渡江至蕲州九十里。隋武昌县地,唐为永兴县地,置大冶青山场院。南唐保大十三年,升为大冶县,属鄂州。宋属兴国军。今县无城,编户二十九里。

  ○铁山县北四十里。有铁矿。唐宋时,于此置炉,烧炼金铁。又北二十里为白雉山,周五十里,有芙蓉峰、狮子岭、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