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地震,江水逆流,悬既有滩,名垒坻。亦曰盐既,李冰所平也。《华阳国志》:青衣有沫水,触山胁为溷崖,水脉漂疾,破害舟船,历代患之。李冰发卒凿平溷崖,通正水道。《汉书·沟洫志》:李冰凿离{山隼},避沫水之患。即此。{山隼},古堆字。《寰宇记》:古老言诸葛武侯凿山开道,即熊耳峡东古道云。沫水即青衣水之异名矣。○伍渡山,在县东十里。水径山下,绕流屈曲,渡处凡五,因名。

  上岩县东北五里。又五里为中岩,上有唤鱼潭、罗汉洞,岩之半有三石笋,青衣水经其下。又下岩,在丹棱县东南二十五里。《一统志》:县东五里有慈姥岩,下临青衣水,亦曰慈姥矶。

  ○大江县东二十里。自州境南流至此,又南入嘉定州界。县东南旧有松柏滩,昔多覆舟之患,相传宋天禧中,县令张逸为文祷江神,不越月而滩徙五里。

  青衣水县东五里。自丹棱县流经州界,入县境。晋永和三年,桓温伐蜀,军至青衣,即此处也。又南入嘉定州夹江县界。或曰,县境之青衣水以青衣教民事而名,非即雅州之青衣江。似误。○鱼蛇水,在县南二十里。源出成都府仁寿县界之木梓山,流经县境,入大江,以水中有鱼似蛇,因名。一名鱼鲫江。

  芙蓉溪在县东南,流入大江,夹岸多芙蓉,因名。又东为五渡溪,在伍渡山下,亦流入大江。○青神渠,在县西。《唐志》:太和中,荣县夷人张武等百余家请田于青神,凿山酾渠,溉田二百余顷。

  ○﹂关在县南境。汉唐蒙通夜郎,从巴蜀﹂关入。《郡国志》:唐蒙破西南夷路,始于此邑。盖汉建元中,未开西南夷,县与夷接界云。○犁头湾巡司,在县境。青神驿,在县东三里,水驿也。又县东南六十里有峰门水驿,接嘉定州界。《舆程记》:峰门驿,又南五十里至嘉定州之平羌驿。

  ◇邛州东至眉州百六十里,东南至嘉定州四百二十里,西南至雅州二百里,北至成都府崇庆州百十里。自州治至布政司三百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一百三十里,至京师一万五百七十里。

  《禹贡》梁州地。秦属蜀郡。两汉因之或曰,蜀汉时,属汉嘉郡。

  晋仍属蜀郡。永和以后,属晋原郡。宋、齐因之。梁置临邛郡,兼置邛州。西魏因之。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改属临邛郡《隋志》:大业初,改雅州为临邛郡,治严道县,临邛县属焉。唐武德初,复置邛州治依政县。显庆三年,移州治于临邛。天宝初,改临邛郡。乾元初,复故咸通九年,置定边节度治邛州,寻省。文德初,复置永平节度。大顺中,又省。五代时,王建亦尝置永平军于此。宋仍曰邛州亦曰临邛郡。元至元十四年,立安抚司行邛州事,寻复为州,并临邛县入焉,属嘉定路。明洪武九年,降州为县。成化十九年,复升为州编户十里。直隶布政司,领县二。今亦曰邛州。

  州屏蔽川蜀,控扼西番,邛崃、零关,近资羽翼之势,清溪、大渡,遥为肩背之形,使任得其人,未始不可以靖西山之烽火,戢南诏之戈矛也。说者谓唐置定边军,而西川益以多事,州不足为缓急之藉也。岂笃论哉?

  ○临邛废县今州治。秦置县,属蜀郡。汉因之。王莽改蜀郡太守为导江卒正,治临邛,公孙述因以篡窃者也。后汉仍属蜀郡。章武三年,汉嘉太守黄元叛,烧临邛城,即此。晋仍属蜀郡。永嘉中,李雄分立汉原郡,临邛县属焉。永和中,属晋原郡。宋齐仍旧。梁置临邛郡。刘句曰:西魏移临邛县于故县西置郡。隋罢郡,移治于今所。唐因之。初属邛州,显庆三年,始为州治。宝应元年,又置镇南军于城内。宋仍为邛州治。元至元二十一年,省县入州。《城邑考》:州旧无城,成化中,始筑土城。正德六年,以石。有门四,城周八里。

  依政废县州东七十里。汉临邛县地。西魏置依政县,改置邛州于此。隋初因之。大业初州废,县属临邛郡。唐初,复置邛州治焉,寻移治临邛。宋仍属邛州。元至元二十一年省。刘句曰:依政故城,本秦之蒲阳县,汉为临邛县,后魏析置依政县,为蒲阳郡治。隋改为临邛郡治。似未核也。旧《志》:依政故城在州东北三十里。又公孙述城在州南十里。《志》云:即汉时临邛县治也,公孙述为导江卒正时治此。《华阳国志》:秦张仪城临邛,周围六里,高五尺,其址与成都郫同一云。临邛故城,在州南五里,盖西魏时临邛县治也。

  火井废县州西南八十里。刘句曰:后周置火井镇。隋改为火井县,属临邛郡。唐属邛州。宋因之。《宋志》:开宝三年,移县治平乐镇。至道三年复旧。元省。《一统志》:火井城,在大邑县东四十五里。误。又《州志》:在州东南八十里。按:火井,今在州西南八十里,其东北有相台山,以袁天纲为火井令,登山相视县治而名。《州志》盖误以西南为东南也。《新唐书》火井县有镇兵,有盐。《宋志》邛州有惠民监铸铁钱,建炎二年废。

  ○古城山州西七里。亦谓之古石山。《华阳国志》:临邛有古石山,山出石矿,大如蒜子,火烧合之,成流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