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志》云:隋牛弘封奇章郡公,用旧郡名也。唐武德初,改属集州。八年,属壁州。贞观八年,还隶集州。长安三年,复属壁州。景云二年,又隶集州。永泰初,仍隶壁州。宋废入通江县。

  ○得汉城山县东百二十里万山中。掘起崖堑,峭绝千仞。上设城郭,有三门。出泉,冬夏不竭。独西南二径凌险,转折而上,有一夫当关之势。顶平数里,可以耕艺。相传汉高据此以通饷馈。宋淳中,余临视形势,命统制张实因险筑垒,储粮建邑,为恢复旧疆之规。今其上石壁如城,中平尚可屯数百人也。《郡志》:得汉城东二十里山顶上有石城,周三里,相传三国时筑,谓之擂鼓城。

  歌籁山县东六里。杜佑曰:广纳县东七里有歌籁山,上有城,极险峻。又壁山,在县治西一里。下有氵若水,即宕水也。水石相激,声如呼诺。元魏因置氵若水县。唐又以山名州。又秋锦山,在县治南隔江,山脉与壁山相连,一名翠屏山。

  三花山在县东北七里。又有方山,在县北十五里。突出众山,其形如斗。又六峰山,在县东北八十里。《志》云:县东六十里有大钟山,突起万山中,如覆钟然。○铜山,在县南十五里,旧产铜。《志》云:县南百五十里有包台山。突兀一方,高出众岭,登之可以远眺。

  ○氵若水在县治西。源出陕西南郑县之青石关,经众山中,流入县界,南流而东折,注于达州之渠江,亦曰宕水,亦曰诺水。○大险溪,在县东百里。又有小险溪,下流俱入于渠江。《志》云:县西九十里有清浴溪,下流合于巴江。

  ○坝关县东北二百里。有巡司戍守,并立副巡司。《会典》:二司自州改属。又竹浴关在县东百里,白杨关在县东三百四十里,旧为戍守处。《志》云:县东北有羊卷山关,嘉靖中增置,亦设巡司。

  马鞍寨县东七十里。又县东四十里有花石寨,西八十里有船头寨。又羊谷口隘,在县东北二十里,皆为守御处。《志》云:县境有梨树等堡,凡五十有一。

  南江县州北二百里。西北至广元县二百三十里。汉宕渠县地。后汉汉昌县地。梁难江县地,寻立东巴州。后周改置集州,又置平桑郡。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县属汉川郡。唐武德初,仍置集州。天宝初,改曰符阳郡。乾元初,复故。宋仍曰集州。熙宁五年,州废,县属巴州。元至元二十年,县省。明初因之。正德九年,改置今县。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二里。

  ○集州城即今县治。后周分故难江县,别置难江县为集州治。隋州省。唐复置,仍治难江县。宋州废,而县如故。《志》云:县南有平桑城,唐武德初置县。贞观初,废。二年,复置。六年,又废。又长池废县,在县西南。《隋志》:后周置曲细县,属巴州。隋开皇末,改曰长池。唐初,改属集州。贞观六年,废。

  盘道废县县西南百里。《隋志》:梁置难江县。西魏改为盘道。隋属巴州。唐因之。宋乾德四年,废。又地平废县,在县西北百里,本葭萌县地,唐武德元年,分置狄平县。二年,改为地平,寻移静州治此,州废,县属集州。永泰初,改曰通平。宝历元年,废。

  ○龙来山县东三里。下有大虚洞,空旷幽深,可藏千人。相传古邑人避兵处。《志》云:县南三里有孤云山,其相连者,曰两角山,两峰并耸。王子绍云:孤云、两角,去天一握。相传萧何追韩信至此,一名韩山。

  小巫山县东北五十里。上有十二峰,下有龙洞,即巴山之群峰也。相近又有莲花峰,峰峦四面层秀。有石洞,亦曰莲花洞,高空百余丈,内容千人,外临深渊,邑人尝避兵于此。一名红鲤洞,相传溪中有红鲤云。○船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四山随拥,咸若海潮,乘风飘泊,而此山宛如巨舟。自北而东,下有井,旧名五女山。又蜡烛山,在县北六十里,峰峦耸拔云表。县北百五十里又有味坡山,地产茶,味极佳。

  大巴山县北二百里。高耸千寻,岩径极险,春夏积雪不消,与汉中诸山相连,为巴、汉巨镇、梁州中土也。一名巴岭山。亦见汉中府。又小巴山,在县北百里,其险次于大巴,而高峻积雪相似。又米仓山,在县北八十里。详见汉中府之米仓道。○龙耳山,在县西二百里。孤峰特出,石壁峭拔,上有甘泉。

  ○巴江在县南。《志》云:南城下有几水,古名难江水。源出巴汉间,自东北汛激而来,循公山之麓,纡回而下,汇于巴水,如几然。又南江,源出米仓山,亦自县治前而南与巴江合,盖二水即巴江上流也。公山,一名白鹿山,在县治南一里。

  南屯河县东二十余里。源出巴山,经两河口,入巴江。又韩溪,出孤云山下,碧含溪,在县北三里,下流皆入巴水。

  ○琉璃关县东十里。关口有石磴,岩为险。又樗林关,在县东八十里。两山夹峙,缘崖为道。又梧桐关,与樗林关对峙。相传关壮缪尝戍此。

  诸葛寨县西百里。高五十余丈,四壁峻拔,惟一面有鸟道可上,顶有泉,四时不竭。相传孔明曾驻兵于此,可容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