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今详见宁羌州。又岚奚关,在县南百二十里。今为柏林马驿。又县治南有渡口关,今废。○梅树关,在梅树岭,正德中建。《志》云:县北五十里旧有汉王寨,相传汉高驻兵处。又县境有曲回等堡,凡二十有四。

  马鸣阁县北百里。汉建安二十二年,先主规取汉中,屯阳平关。夏侯渊、徐晃等与之相拒。先主遣陈武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徐晃击破之。曹操曰:此阁过汉中之阴平,乃咽喉之要路。阴平,当即阳平矣,见陕西宁羌州。又牛头山阁,在县西北,皆阁道之险者。

  龙滩驿县西五里水驿也。今县南一里有龙滩渡驿,因以名。又龙潭马驿,在县东七十里。县南百八十里又有施店马驿。○马头渡,在县北三里。又县北十五里有赵销渡县,南五十里有漩口渡,皆往来通道。

  附见:

  利州卫在广元县治东。洪武三十一年建,旧领中、左、前、后四所。宣德四年,前所调松潘本卫,惟领三所。又保宁守御千户所,在府治南。洪武四年建,直隶都司。

  剑州府西北三百二十里。南至潼川州三百六十里,西南至成都府绵州二百九十四里,西至龙安府二百九十里。

  春秋战国时蜀地。秦属蜀郡。汉属广汉郡。后汉因之。三国汉属梓潼郡。晋因之。宋置南安郡。齐因之。梁置南梁州,后改为安州。西魏改为始州,兼置普安郡。隋初,郡废,仍曰始州。炀帝又改为普安郡。唐初,仍曰始州。先天二年,改为剑州。天宝初,曰普安郡。乾元初,复曰剑州。五代因之。宋仍为剑州亦曰普安郡。隆兴二年,以孝宗潜邸升普安军节度。绍熙初,升为隆庆府。元复为剑州属广元路。明洪武初,州废《志》云:初以其地并入梓潼,属广元州,寻复置。十四年,以州治普安县省入编户三里,领县一。今仍曰剑州。

  州凭高据险,界山为门,蜀境之巨防也。秦之强也,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刘禹锡曰:驿路起右扶风,抵剑阁,千一百里。诸葛武侯治蜀,设险备焉。晋殷仲堪曰:剑阁之隘,蜀之关键。是也详见前名山剑门。梁天监四年,魏将王足侵梁,入剑阁。邢峦表言:蜀之所恃,惟在剑阁。今既克南安,已夺其险,据彼境内,三分已一。自南安向涪,方轨无碍矣涪谓绵州也。及西魏取蜀,自安州始也。唐元和初,刘辟以西川叛。山南西道帅严砺先遣军拔剑州,而高崇文之军,遂鼓行入蜀。后唐长兴元年,孟知祥、董璋谋据两川,唐军来伐,克剑门,入剑州,以大军不继,还保剑门。知祥闻剑州陷,大惧,遣其将李肇等赴之。戒之曰,尔倍道兼行,先据剑州,北军无能为也。会别将庞福诚等屯来苏村,相谓曰,使北军更得剑州,则二蜀势危矣。遂引步兵间道趋剑州,袭败官军于北山下,官军还保剑门。知祥闻之,喜曰:吾始谓北军克剑门,径据剑州,坚守其城,或引兵直趋梓州,董公必弃阆州奔还时璋克阆州而据之。我军失援,亦须解遂州之围时知祥遣军围遂州与阆州相形援。如此,则内外受敌,两川震动,势可忧危。今乃焚毁剑州,运粮东归剑门,顿兵不进,吾事济矣。宋郭忱曰:州前瞰巨涧,后倚层峦。又云:州边山而立,一径陂陀,中贯大溪,州治已在平山内外,居民悉在山上,形势险固,御敌之要地也。

  ○普安废县今州治。汉梓潼县地。齐置南安县,为南安郡治。梁为安州治。西魏改曰普安。隋、唐以来因之,皆为州治。明初,省。《志》云:明初,州治列栅为障。成化中,始石为城。正德十三年,增筑。周四里有奇,门四。

  剑阁城州东北五十二里,当小剑山之北。祝穆云:剑门,汉广汉郡葭萌县地。蜀先主以霍峻为梓潼太守,始置剑阁县。晋因之,后废。桓温入蜀,亦于晋寿置剑阁县,属梁州。或谓即小剑故城也。刘宋初,复废。唐圣历二年,分普安、永归、阴平三县地,于方期驿城置剑门县,属剑州,即故剑阁县矣。宋亦曰剑门县。乾德四年,诏隶剑门关。熙宁五年,复隶剑州。元至元二十年,并入普安县。旧《志》:县东北去昭化县五十里。

  黄安废县州西南百四十里。本梓潼县地,萧齐侨置华阳县,属南安郡。改县曰梁安。西魏改曰黄安,又置黄原郡治焉。开皇初,郡废,县属始州。唐属剑州。唐末,改为普成县。宋因之。元省。○武连废县,在州西八十五里,亦梓潼县地。刘宋置武都郡及下辨县于此。齐因之。梁改曰武功县,置辅剑郡。西魏改郡曰安都县,曰武连。隋初郡废,县属始州。唐属剑州。宋因之。元废。

  永归废县州东南六十里。萧齐侨置白水县,属南安郡。西魏改曰永归。隋属始州。唐属剑州。宋初,省。今为永归坝。○临津废县,在州南二百二十里。梁置相原县。隋开皇七年,改曰临津县,属始州。唐属剑州。宋省为镇,入普安县。今为香城坝,有龙爪废驿。《寰宇记》:临津县有掌天山。盖与阆中之废西水县接界。

  ○大剑山州北二十五里。其东北三十里曰小剑山。刘句曰:大剑山有剑阁,由阁道三十里至小剑,皆绝险。剑山东西凡二百三十一里。《志》云:大小剑山,峰峦联络,延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