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水清句曲之山金坛之陵可以度世上升】
    方山
在县南四十五里本名四平山 【真诰大茅山之西南有四平山俗中所谓方山者也舆地纪胜类要云在延陵西五十里】
  沙
   丹徒县
    小沙
去城二十五里
    吴家沙
去城六十里
    当江沙
去城七十里
    高沙
去城二十五里
    藤料沙
去城六十里
    开沙
去城四十里
   丹阳县
    张沙
    仁济沙
并丹阳县东北三十里
   金坛县(缺)
  洞
   丹徒县
    招隐洞
在招隐山上
    观音洞
在北固山之北麓 【山足临江有石室可深丈余近有僧结庐其前奉观音像榜曰小普陀云】
    黄龙青龙二洞
在马迹山 【嘉定志马迹山有灵洞潜通华阳咸淳志山后有黄龙洞左有青龙洞即旧志所谓灵洞者也其黄龙洞中旧有石泉一掬四时不竭近颇止涩青龙洞巉岩嵚山欹纔入其中泠然风生洞有大小石龙数条挂石罅中时出青雾雾出即雨】
   丹阳县
    金牛洞
在经山 【其洞皆石壁在崇教院后山顶岩险奇怪洞口纔可容身入则甚大中分三路渐入渐深一路直入东南一路斜穿东向一路倒上山顶中有石座莹洁可爱宛若碁局京口集有朱彦章诗】
   金坛县
   华阳洞
在茅山是为第八洞天 【真诰茅山有灵府洞庭四开穴岫长连七涂九源四方交达真洞仙馆也秦时名为句金之坛以洞天内有金坛百丈周时名其源泽为曲水之穴大天之内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其第八是句曲山之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金坛华阳之天洞宫凡五便门】
    良常洞
在茅山 【梁郗尊师养道成功从以二虎归茅山良常洞】
    燕洞
在茅山 【古今诗话女贞钱氏二姊妹依止陶隐居诵黄庭经即茅山燕洞也至今有紫菖蒲碧桃焉其姊披日练衣得道入洞及女弟至则洞已扃矣宋淳化五年夏侯嘉正与道士五人往彼投简是夜雷震其洞复开】
    方台洞
在方山下 【真诰方山下有洞室名曰方台洞有两口见于山外与华阳通号为别宇幽馆得道者处焉其中先止者有张祖常刘平阿吕子华蔡先生龙伯高并处于方台矣】 又呼为青
    龙洞
【真诰注近时有人入洞中见大青蛇在洞中因与呼为青龙洞中山近上及北面西面亦并有洞穴不知何者是此两口耳 按真诰之语方山四平山青龙山止是一山耳旧志既书方山又出青龙山相去地里虽不同而所引事实则无异恐有所据不欲辄改岂青龙乃方山之一支与】
  水
   丹徒县
    京口水 【见祥符图经】 又谓之杨子江 【张又新水记杨子江南零第一】 至金山分为三(汀去丁改灵) 【润州类集江水至金山分为三(汀去丁改灵)旧志不载三(汀去丁改灵)之详 按水记杨子江南零水第一太平广记李德裕使取金山中泠水蔡佑竹窗杂记石排山北谓之北(汀去丁改霝)江最深处问之钓者云深三十余丈按此则三(汀去丁改霝)谓南零中泠北(汀去丁改霝)字虽不同为义则一详见中泠泉注】
    神溪水(缺)
【神溪水(缺)○(钞本无此四字) 案戴氏守梧云嘉定志山川门丹徒县有神溪水此志不应独无今从其说补列四字于此以备参考(下文归水澳缺积水涣缺八字钞本亦无戴氏云乾隆镇江志嘉庆丹徒志皆有归水澳积水澳此志卷二甘露港注云事见归水澳注则本有归水澳可知既有归水澳则亦当有积水澳矣今亦从其说补八字于此条之后)】
    归水澳(缺)
    积水澳(缺)
漕渠水自江口至南水门九里又南至吕城堰百二十四里秦凿丹徒曲阿 【类集秦始皇三十七年使赭衣徒三千凿京岘东南垄舆地志秦凿云阳北冈吴录截直道使曲故名曲阿旧志不载渠之所始今水道所经大小夹冈一在京岘之南一在云阳之北其势委曲周折皆凿山为之正与诸说相合】 齐通吴会 【齐志丹徒水道入通吴会】 隋穿使广 【隋大业六年敕穿江南河自江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 按旧志引唐孙处元所撰图经云云阳西城有水道至东城而止建康实录吴大帝赤乌八年使校尉陈勋作屯田发屯兵三万凿句容中道至云阳西城以通吴会船舰号破冈渎上下一十四埭上七埭入延陵界□七埭入江宁界于是东郡船舰不复行京江矣晋宋齐因之梁以太子名纲乃废破冈渎而开上容渎在句容县东南五里顶上分流一源东南流三十里十六埭入延陵界一源西南流二十六里五埭注句容界西流入秦淮至陈霸先又湮上容渎而更修破冈渎隋既平陈诏并废之则知六朝都建康吴会漕输自云阳西城水道径至都下故梁朝四时遣公卿行陵乘舴艋自方山至云阳盖隋大业中炀帝幸江都欲遂东游会稽始自京口开河至余杭此说不然京口有渠肇自始皇非始于隋也盖六朝漕输由京口泛江到达金陵则有风涛之险故开云阳之渎以达句容而京口固未尝无漕渠也详味实录所谓东郡船艋不复行京江之语可见舆地志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