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纂《广汉志》八卷,万历时有州人宋守恕私纂《汉乘备录》。埏官汉州之五载,以州志久旷失修,延侯国栋等重修此志。书体例为十二类,首图考,次封域、建置、田赋、学校、礼仪、职官、名宦、选举、人物、风土、杂记、艺文,编次颇具条贯。汉州今改名曰广汉县,盖取汉广汉郡名。按本志所纪州境形势,九水夹流,群山蟠郁屈崛;奇山异水,复萦纡絗。九水者,其东北则金雁河、平桥河、白鱼河、石亭江,而緜水自德阳来会。其西南则马牧河、漾阳河,而清白江自新繁河来会。本志首列图考,尤详于水道。而历来《汉志》不言水道灌溉之利,此志始言及之。

  什邡县志十八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史进爵修,朱音恬纂。进爵字笠庵,号三坡,陕西兴安州人,举人,乾隆六年任什邡知县,十九年升任云南路南知州。音恬什邡县人,雍正元年恩科举人,官蓬州学正。据本志沿革谓:“什邡古蜀地,汉高六年置广汉郡,统县十二,有什邡县。北周孝闵帝改县曰方亭,唐武德间复置什邡县。”县志明以前不可考,按本志序例,谓康熙二十二年邑令胡之鸿草创志稿,仅二十余页,五十九年邑令丁士一广为采集,体例略备;乾隆六年邑令刘绍攽又复加增补,均未付梓。《什邡志》刻本盖自此志始焉。按此志凡十八篇,修辞朴该,纪水利则示以灌溉修筑之法,纪农田则示以耕作种植牧养之方;风俗以言古礼,学校述以德行;艺文所选,则以宋、明理学之文居多,实与文献无关。故有谓其书编辑旨义,有《武功》,《朝邑》二志之遗意存也。

  长寿县志十卷清康熙五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薛禄天修,刘康成纂。禄天字二宜,无锡县人,康熙四十二年进士,五十年任长寿知县。康成渝州人,事迹未详。按本志沿革,长寿为秦、汉时枳县,唐、宋名乐温,宋熙宁中省入涪州。元末时明玉珍据重庆,复置长寿县,属涪州;明清属重庆府。长寿往事,久载涪陵古志;县志宋、元以前无可考。据本志禄天序谓:“得明孝廉王鹿田、李传一所纂县志于邑生李世奇家,其书门类未分,粗成梗概。”据此则长寿明时已有志书矣。此志为禄天延其年友康成纂就,而所定凡例六则,为禄天自订。其书凡三十门。不分纲目,每门统称曰志。书中纪载,于人物及艺文犹有可取之处,如宋谯定、曩渊、贾长卿辈,为长寿人,尝讲学于邑之曩子山。明际李长庚、车十乘、陈新第于长寿忠勇不屈,自殉之事。艺文志录有明孝廉王长德撰《西宁风土记》一文,虽非属长寿之文献,然其文所述西宁形势、城郭、风俗、人情、物产,以及僧侣、回城文武官员之分秩甚详。文后有王鹿田跋,称其察风俗人情不厌。明代纪载西北事物之文极少,此文可为参考之资料也。

  荣昌县志四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一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清许元基纂修。元基武进人,监生,雍正七年以拣选入蜀,历任蒲江、大邑、大竹、大足、南川知县,乾隆五年调任荣昌知县。荣昌本资中、江阳、垫江三县地,明划三县之地置荣昌县,属重庆府。此志为元基官荣昌时,继康熙时知县史彰修县志重修。其书重在纪疆域形势,赋役风俗,据元基序谓:“广询博访,跋履山川,事必稽其真,数必核其确。”按其书文省事该,体例简括,咨询采访则详,征引考据则不足。

  大足县志八卷清道光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张澍纂修。澍字介侯,甘肃武威县人,嘉庆四年进士,由庶常出任屏山知县,嘉庆二十三年调大足知县,任满又历任铜梁南溪等县知县,著有《养素堂文集》三十五卷。大足建县,始于唐乾元元年,属昌州,明改隶重庆府,清因之。康熙二十五年荣昌知县兼摄大足县事史彰,修荣昌、大足两县志,乾隆十五年知县李德又重纂《大足县志》十一卷。此志为澍纂成于嘉庆二十三年,未付刻。按澍《养素堂文集》有《代赵及庵重修大足县志序》,按此志初稿实成于赵及庵任知县时,道光初,知县王松又增职官、学校至道光九年,后知县李型廉增补至道光十五年,始刻成书。其书体裁,分舆地,建置、祠祀、典礼、食货、官师、选举、人物、杂志九类,记载极为简略。

  璧山县志二卷清乾隆元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清黄在中纂修。在中字公瓒,江西宜春县人,雍正二年进士,十三年任璧山知县。按本志沿革,璧山建县肇自唐至德二年,析巴县、江津、万寿三县地,置璧山县,属渝州;宋、元时并入巴县,明复置璧山县,属重庆府;清初因之,康熙时曾并入永川县,雍正七年复置。县之旧志,此志修时已不可求,故此志如同首创,为在中与邑士夏燧、蓝翠芳等参考互订而成。书分上下二卷,凡三十篇,卷前有八景图,各图有七律诗一首,对仗极工,为在中所作。八景者,日觉院夜雨,日东林晓钟,曰圣灯普照,曰茅莱仙境,曰凉繖云遮,曰金剑晴雪,曰虎峰马迹,曰石泉凝脂。璧山为蜀中山水之区,观此八景图,可知其仿佛焉。

  昭化县志六卷清乾隆五十年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