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广岩,宋建隆间建。
  越峰寺 在县西门外里许,宋开宝元年建。《县志》:“今改为道观,有玩芳亭。”宋吴拭诗:“野僧迎客笑开关,更拂残碑藓字斑,徐姓仙归空碧洞,汉封王去漫青山。影来秋月林千缺,声落春风水一湾。焙茗满瓯须强啜,过桥车马便人间。”
  极乐岩寺 在开平里,宋大中祥符二年建,明隆庆间重建。
  方壶寺 在二十一都。建置时代未祥。
  白云寺 在二十五都白云岩下,元至正间建。
  龙泉寺 在县东八十里官烈山,明永乐间建。《县志》:“有龙井,大旱不涸,唐百丈禅师说法处。元末,灵武王翰隐居此山,寺即其子偁建,崇祯四年毁。国朝乾隆九年重建。”
  三清观 在县东,旧名“东岳庙”,宋端平元年更今名。
    福清县
  圣迹寺 在县北隅,后唐天成五年建。万历《府志》:“有灵源洞、放生池。”《县志》:“明弘治四年、万历四十六年俱再建。国朝为祝圣道场,乾隆年重修。”
  天王寺 在县北遵义里,《县志》:“在县东文兴里。”梁大通二年建,初号‘法建’,唐咸通二年易今额。有湖亭之胜,今废。
  庐山寺 “庐”,《三山志》作“卢”。在县永福里,陈永定元年建。《三山志》:“唐会昌例废。大中初,有僧惠澄善望气,往来其间,乃丐卢氏居宅以广之,号‘卢山’。天圣初,始为禅寺,寻如初。庆历中,复为禅寺。”《县志》:“宋乾道间,僧克文重修。”
  护国寺 在六十都万石山,唐开元二年建。
  黄蘗寺 在县西南清远里,唐贞元五年建。《三山志》:“沙门正干尝从六祖学,既得其旨,乃辞去。抵此,遂创院,名般若台,今十二祖师堂,其地也。八年,于其东大辟堂宇,德宗改为‘建福禅寺’。咸平初,降太宗御书,因阁于法堂西以藏之。”《闽都记》:“国初重建,嘉靖间,倭变复毁。”《县志》:“万历间,敕赐藏经六百七十八函。崇祯十三年僧隆琦重建。”宋李弥逊《黄蘗寺》诗:“苦为扪萝行,正坐爱山僻,振衣云中树,洗耳泉上石。稍寻优钵林,偶旁瞿昙宅。溪横走羊肠,山转回龙春。两难伴搘筇,二老共飞锡。望迷落叶秋,坐断蒲团夕。云归绕窗明,香尽出檐碧。希声发岩窦,妙观生墙壁,尘缘苦推攀。胜事成今昔。离家月垂钩,归路月挂壁。师今一帆轻,我向百里役。船子罢持桡,赵州行蓦直。”林希逸诗:“黄蘗山前古梵宫,早年屡宿北山中。猿蹄十二峰前月,鹏送三千里外风。日者共游因朔老,期而不至有樗翁。骑鲸人去相如病,更欲跻攀谁与同。”元刘弇《题黄蘗寺息老堂》诗:“顷来法席如师少,老去生涯似此无。直寄天年谩龟鹤,却收化日到桑榆。苍环作抱三台壮,缟带明空一水纡。时拂东斋坏云衲,更开南越隐居图。买山支遁无初费,示疾维摩本不徒。夜雨龙腥飞别涧,昼烟禽口弄落高梧。斋余短促清生尘,坐久柔团煖称蒲。三乐荣期犹俗物,二毛潘岳信拘儒。禅林彪虎新眠熟,觉海乌藤旧搅枯。不学昔人悲唾远,已将兹世脱鱼濡。”明徐火勃[HT6SS]《宿黄蘗寺》诗:“青峰十二削芙蓉,黄蘗开山第一宗。阴洞有灵蟠巨蟒,古潭无际蛰神龙。门通数亩林间竹,路指千年涧底松。觅得云房聊借宿,半天残月上方钟。”
  安福寺 在清远里,唐大中元年建,宋嘉祐四年重修,有熟梅轩。宋林希逸《熟梅轩》诗:“梅子黄时四月秋,小轩流水最清幽。山僧坐到禅机熟,不挂眉头一点愁。”
  应峰寺 在县西清源里,唐大中元年建。明叶向高《应峰寺》诗:“芳溪沿尽出层阿,古寺经行感慨多。云冷法堂喧鸟雀,春归幽兴长藤萝。空花零落无僧住,暮雨凄凉几客过。乘兴欲穷天际路,数声钟磬隔烟波。”
  灵石寺 在清源里,唐大中四年建。《三山志》:“先是唐武宗时,僧元修始庵于此,后深入岩谷中,宣宗时出诣阙,贡金买山,始创精舍,名‘翠石院’,至是锡今名‘灵石俱胝院’,光启三年将死,书云:‘吾初住庵,刀耕火种,伽蓝买庄田以供僧待客,未尝缘化。茶毗之日,负院田园,足为斋供、外庄输王及支费,此外不得他营。”《闽都记》:“宋天圣初,复广寺宇,有十胜,亭榭尽废,独苍霞亭、朱文公书匾、蟠桃坞、石刻尚存。”《县志》:“明万历四十三年重修,国朝康熙三年重建。”
  敛石寺 在县西北方兴里,唐大中四年建,明隆庆间重建。
  福山寺 在县南新丰里,唐大中间建。万历《府志》:“宋郑介公侠读书处也,今废。”
  天竺寺 在方兴里,唐咸通间建,相传仙人汲泉碾茶处。明宣德三年重建。
  龙卧寺 在县东方成里,唐咸通间建,明永乐三年重修。
  涌泉寺 在方成里。《福建通志》:“五代时,孝子林安庐墓于此,石裂泉出,闽王赐额。”
  延庆寺 在新安里,后唐长兴二年建。万历《府志》:“初名‘灵曜’、宋天圣中赐今额。山泉甘冽,所产茶异常品。”
  重兴寺 在西南光贤里,后周显德二年建。《三山志》:“初为庵,名‘大悲’,至是拓之,乃更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