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天顺初年罢之八年复置成化初年罢之三年复
 置当是时团营凡十有二行之既乆练寖怠兵多
 阘茸于是乃立东西官廰号曰聴政又一变也嘉靖
 庚戌罢团营复三大营而改三千之名为神枢总督

 则勲臣协理则少司马弹压则台省而五军营之为
 副将者二左右前后叅将者四游击将军者四枢机
 二营之为副将者一叅将者二佐击将军者六自嘉
 隆至于今间微有増损而制固不变今三大营将领
 副叅游佐坐营号头中军千把总见为官者五百二
 十有竒而为军者十二万为备兵者十万有竒一大
 营中有战兵有车兵有城守有备兵葢分为三十小
 营合为三大营又合为戎政府云国初制兵患其聚
 而难制故主于分既分之患其散而无纪故主于合
 分合之间莫不有权存焉而谭者或以为兵利分不
 利合无纪之患失在政不在制也夫兵犹水也汇为
 巨浸溢为洪流则且有溃决冲啮不可捍御之患疏
 之别之以杀其势则汩然赴海而趋老子有言鱼不
 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假人葢髙皇之虑逺矣夫
 收太阿之权役臂指之势其为初制哉
本朝



   首善书院考         孙承泽
 京师首善之地元宫梵宇鸱吻相望而独无学者敬业
  乐羣之所往年罗念庵先生讲学于佛寺徐华亭相
  国讲学于射所识者谓元朝曾建太极书院于京师
  聘儒士赵复为师讲明洛闽之学而明乃无之天启
  二年邹南皋冯少墟两先生起废至京正値兵火震
  撼人心披靡两先生忧之谓亲君死长之义非以道
  学提撕之不可御史台诸公构书院一所于宣武门
  内东墙下两先生朝退公余不通宾客不赴宴輙
  入书院讲学绅衿有志于学者环而静聴或间出问
  难无不畅其所懐一时转相传说咸知顾名义重廉
  耻士风为之稍变未几逆珰用事郭允厚朱童辈
  相继疏论以讲学为门户未几杨公涟二十四罪之
  疏上附珰者嗾珰谓此皆门户中人也党祸大作善
  类一空而御史倪文焕奏毁书院弃
先师木主于路左壁有记为叶文忠向髙文董文敏其昌

 书并碎焉书院既毁逆祠乃建及逆祠毁而书院不
 复建葢以秉政大臣犹袭门户以锢天下向学者于
 时朝臣有习西裔之学者遂请聚类而居之吁可嘅
 矣因辑其畧俾后之有志复兴者有所考云
  漳河源流考         贺应旌
 漳河之迹肇于禹贡详于水经散见于诸子百家其
 源有二一出山西乐平县为清漳一出山西长子县
 为浊漳迤逶分流以及林虑北钦山口合为一故由
 彰徳之西达于磁折于临漳而汜滥于成安以下诸
 县地前则汇渚沁汾潞之水后则集沙滏洺沱之水
 抵天津入海其大较然矣自临漳以上皆山陵坂崅
 也势建瓴不可停成安而下地皆平坦故纵其性之
 所如而弥漫渟流斯放焉其经纪于肥乡也在禹
 贡有至于衡漳之说在唐史有韦令防漳之说在宋
 金元传史与学碑有修堤受漂没之说是肥乡之有
 漳水实与运相终始者也其去来迁徙不常不见



 经传无从考究自有明三百年没城者凡五浸城者
 不胜书散而波荡村落者则岁以为常矣其在唐宋
 元以前绕临漳县东直达魏县元城之南境正値黄
 河经小滩镇一带北流漳入则尾闾泄之而其余支
 以及成肥永曲之间其害小及黄河渐东南下吕
 梁之险着徐淮之道通沿黄河旧址淤塞成邱漳咽
 而不能泄而祸斯烈于诸县矣其在嘉靖戊戌由向
 王口经回隆镇艾家口入于卫而肥之无漳者十年
 及嘉靖癸夘河决磁州以东临漳以西四十里磁州
 守秦姓者曲周人遂极力筑务本堤挽河由枯桃园
 趋苏胡寨以还入于卫而肥之无漳者十五年及隆
 庆己巳决临漳由成安达肥乡直绕城下数年而复
 南徙或从魏之回隆经元城以达馆陶或从花佛堂
 南决泛滥广平西南若栁林屯龎儿庄南温油房等
 村而肥之有漳而不甚为害者又几三十余年突自
 万歴戊戌其素所经歴者几成髙阜势不能顺流南

 下始不得不复入肥乡之四境焉万歴乙巳知县曹
 公昕沿城外一里许创立新堤万公廷搢各加増筑
 其外日积而髙其内日洼而卑识者已有沉灶产蛙
 之虑所幸蒋公嘉训周公汝弼皆能频年阴雨绸缪
 不至陨越不料署事者范公应祯以膜外置之壬戌
 六月肥城遂遭沉刼之惨不可救药嗣是王公国祚
 李公春英谭公诚言相继修葺十有余年而迄今屋
 宇俭陋委巷空虚元气尚未大复也其最甚而伤禾
 杀稼荡产析庐四望苍茫城乡俱困者一则天启之
 丙寅一则崇祯之癸酉一则顺治之甲午以迄今康
 熙之壬寅皆竒灾也自万歴戊戌以后其势常在肥
 之西乡自顺治壬辰以后其势常在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