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秧池于蓝田以倡导之浚旧渠引潮水灌漑滋培



  秧苗蕃盛于是官民竞劝共营田三十余顷俱获
  收获六年营田观察使黄世发自营五顷耕耨得
  宜亩收至五六石刈获之际传集各围地户共观
  之
  贺家口围其西半即蓝田也东濒海河因桥建闸
  周围筑埝围内开渠纵横贯注共营田三十八顷
  九十二亩官民自营田九顷
 静海县 今归天 津县 
  何家圈呉家嘴双港白塘口辛庄等围营田引用
  海河潮水仍泄水于本河按何家圈围地势平坦
  土性滋润天然秔稻之乡前明抚臣汪应蛟相度
  屯田以此为首围中有官庄围南有大人庄询据
  老民当时屯田御史及屯田道厅等官驻札于此
  故名雍正五年循照沟围旧迹开筑营田八十三
  顷十六亩民间自营田二十三顷四十亩
  吴家嘴围三面临河民间就沽道为园圃在津田

  向称上产五年委员开筑于冯家口建闸引水并
  设涵洞三座分渠灌漑营田二十七顷九十二亩
  民间自营田十四顷四十一亩
  双港围亦汪应蛟屯田旧地也循照故迹开筑东
  与何家圈沟渠相通两围互为蓄泄营田三十八
  顷二十五亩五分民间自营田三十八顷七十二
  亩
  白塘口围河形闸基皆汪应蛟屯田故迹以董太
  仆应举于天启中修复之故遗制犹存委员开筑
  即用闸基旧石添砌建造并设涵洞二座营田六
  十四顷六十七亩民间自营田四顷七十二亩
  辛庄围亦汪公屯田旧地也邨东西各有沽河一
  道西河即屯田故渠东河则津人郑卫引水种稻
  所开也地势平润强潮内涌徃徃波及田间本与
  陆种不宜委员疏浚二河各置闸一座围内沟渠
  交注引新泄故留沃去鹻最为适宜焉营田六十



  一顷六十二亩民间自营田五十九亩
 沧州 今归天 津县 
  葛沽[盘沽]二围营田引用海河潮水仍泄水于本
  河按葛盘二沽畛域联接自汪公应蛟肇开水田
  土人至今习知其利揷莳不絶亦能自制水车不
  以升挽为苦所产稻米几与白玉塘齐名五年委
  员分建围圩开渠置闸民地官荒营至五十九亩
  民间自营田四顷九十一亩
 兴国富国二场 今归天 津县 
  东西泥沽二围营田引用海河潮水仍泄水于本
  河按泥沽距海口六十余里河至此愈深阔潮来
  愈大亦汪应蛟旧屯地而董公应举令经歴赵鉴
  等修复之河形宛在沟塍之迹犹歴歴也循照开
  筑东西围各建进水闸一座泄水涵洞各二口营
  田三十五顷二十七亩民间自营田六顷二十八
  亩

   按天津旧为卫治郊郭便参邻境改州之后疆
   界未分故营田十围自蓝田贺家口而外隶静
   海县者五隶沧州者二隶兴国富国二场者各
   一至雍正九年设府改县更定幅[巾贠]诸围地亩
   皆归隶天津县矣今仍营田府原册所开编次
   用存其旧云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四十八
    陵墓
   直隶古冀州之域故帝王陵寝郡邑多有之我
  朝型仁表义惇崇典礼每値大庆遣官致祭于古圣帝
   贤王而凡陵原之在畿内者咸命有司岁时修葺着
   在功令至明昌平诸陵尤加轸念
世祖章皇帝躬亲致祭又特致祭于庄烈愍帝
御制二篇彪炳宇内永禁樵采设守陵人戸给近地以赡之
圣祖仁皇帝屡申前禁严饬守护我
 皇上圣徳光昭复求其后裔爵以通侯俾岁时展谒禋祀
   勿朁大矣哉与成周庸建作宾之义先后同揆矣又
   伏稽开国之初首旌前明死节之臣范景文等十有
   九人而
世祖章皇帝亲祭明陵手持一巵命大臣拜奠于王承恩之
   墓教孝作忠前史所未有也旧志以陵墓附古迹今

  特表而出之自为一类用昭
圣代仁义风教之过越于前古焉
 顺天府
  辽
  章宗陵 在三河县北五十五里
  金
  太祖陵 在房山县西北二十里云峰山下名曰睿
   陵
  太宗陵 在房山县云峰山下名曰恭陵
  熈宗陵 在房山县峩眉谷名曰思陵
  世宗陵 在房山县大房山东北名曰兴陵
  章宗陵 在房山县大房山东北名曰道陵
  宣宗陵 在房山县大房山东北名曰徳陵
 本朝顺治初特设守陵五十戸每岁春秋致祭
  明
  成祖陵 在昌平州北二十里天寿山南名曰长陵



 仁宗陵 在昌平州天寿山西峰下东南名曰献陵
 宣宗陵 在昌平州天寿山东峰下亦名墨山名曰
  景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