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滹沱河蒲吾渠通漕隋图经魏改为清[宁河]
    唐书五行志永淳二年八月恒州滹沱河及山水
    暴溢害稼开成元年七月镇州滹沱河溢害稼堤
    防考宋天圣间曹马口堤壊寻复修筑金史河渠



  志滹沱河大定八年犯正定命发民夫缮完堤岸
  元史河渠志延佑七年正定路言正定县滹沱河
  北决堤寖近城每岁修筑闻其源本微与冶河不
  相通后二水合其势遂猛唯辟冶河自作一流滹
  沱水十退三四正定府志明成化八年由正定出
  晋州紫城口南入宁晋泊正徳十三年紫城口淤
  塞浅漫分为二股一股仍由宁晋泊一股东溢由
  束鹿鸦儿河入深州界遣夫于湼盘集迤东修筑
  堤岸障东溢之水归宁晋故道工甫毕而秋水涨
  将南流仍并东行入束鹿界嘉靖十一年遣太仆
  卿何栋相视回奏晋州地形西髙东下水性就下
  遂失故道议于藁城张村起至晋州故坝止厚筑
  长堤障归故道不果其后径州南闗外
夲朝顺治十三年又南徙由藁城南彭村径晋州周头
  村北钓鱼台龎家庄胡士庄寨入束鹿百尺口桥
  至冀州归清水河并行按滹沱水急流浊所至填

   淤自入宁晋泊滏沣水道俱受其壅塞雍正三年
   东徙决周头村直冲束鹿环城而流弥漫四野四
   年 怡贤亲王奉
命查勘束邑官民吁请障归故道仍入宁晋泊 贤王以
   泊乃三郡河流汇归之地有翕受节宣之功岂可
   复听浊流淤塞致众水无归涨溢为害乃亲行相
   度得旧河一道由木邱南至焦罔入滏河委员自
   第四沟开挖一路疏浚深通于周头筑坝障其东
   下而导之南流自是束深无冲溃之虞泊水免淤
   塞之患矣
    按滹沱之在山西夲非巨川至平山合冶河而
    始大冶河一名甘陶河源自山西平定州之松
    岭流至平山初不与滹水相通元初凿而合之
    其势遂猛延佑间引辟冶河害已减半后冶河
    下流渐塞复入滹沱岁有溃决之患皇庆中议
    复之而未果 怡贤亲王于敬陈畿辅西南水



   利情形疏内奏请塞冶河入滹之路循其故流
   加以挖浚引入洨河诚为一劳永逸之计
 滏阳河 亦名滏水源出磁州神麕山东北流经邯
  郸县东三里会渚沁二水册说渚河又名塔水在
  邯郸县南五里发源紫山径城西南入滏阳河沁
  河在邯郸西一里发源紫山径城西入滏阳河寰
  宇记滏阳县滏水源出县西北鼓山南岩下泉源
  奋涌若釡之掦汤故以滏口名之其水冬温夏冷
  元史郭守敬传守敬面陈水利四事其四磁州东
  北滏漳二水合流处引水由滏阳邯郸洺州永年
  下经鸡泽合入沣河可灌田三千余顷明外史河
  渠志滏阳河旧在任县新店村东北源出磁州径
  永年曲周平乡至穆家口会百泉等河北流明永
  乐间漳河决而与合二水每并为患至景泰间又
  合漳冲曲周诸县沿河之地皆筑堤备之成化间
  旧河淤冲新店西南为新河合沙洺等河入穆家

  口亦筑堤备之一统志旧滏河在鸡泽县西自永
  年通水闸北流经此又北逹平乡县入宁晋泊旧
  道纡曲不能容常溃决为民患
夲朝康熈七年知县姜照挑浚新河以导其流自冯郑
  村至亭自头长二里许六方等村永无水害按滏
  阳河旧合漳流故多冲溢今漳水东徙经魏县元
  城抵馆陶入卫不与滏合滏水独行贯宁晋泊而
  出至衡水县界滹沱河出焦罔合流径冀州武强
  献县河间青县大城入淀名子牙河其支流自完
  固口径杜林镇抵青县之鲍家嘴入南运河近己
  淤浅唯子牙一支为巨津焉自宁晋泊以上滏水
  所经州县多引流种稲沿河闸座甚多而磁州之
  民欲专水利以致下流稲田多废争讼累岁不休
  雍正四年 怡贤亲王奏称查广平府旧志磁州
  属广平路领成安今成安现隶广平则磁州夲非
  豫属明矣请将磁州改归广平府则滏阳一河全



   由直隶统辖均水息争同安乐利矣奉
旨怡亲王奏请将磁州改归广平府管辖以収滏阳水利
 稽考志书相度地势援古证今俱为符协似于广郡一
 帯民田大有禆益着九卿会议具奏嗣经戸部议覆应
   如所请行自是广平以下均沾河润各州县营田
   多至二千余顷从前斥卤尽为稲乡矣
    按滏河堤岸例系濒河村庄修筑工多力寡难
    免溃决应照千里长堤之例将该州县所有堤
    工丈尺查明按通邑里甲摊派均修造册存案
    永着为令工少人多自成巩固矣出泊以下水
    势倍増会以滹沱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