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至宁晋而复与滏阳会
 漳河 此自山东邱县北行之一支所谓新漳河也
  自广平府巨鹿县流经隆平县至宁晋县之孝口
  与滏阳河合流为葫卢河 详广 平府 
 新沣河 在隆平县东二十里此大陆之下流明嘉
  靖十六年知县王冕开非顺徳之沣水也
 槐武河 在隆平县北三十里王桥村即柏乡县野
  河之别流也亦曰沙河由县东北注宁晋县葫卢
  河
  隆平北有槐武河 名胜 志 




  槐武河在隆平县北即野河也亦曰沙河自柏乡
  县流经此又东北入宁晋县 方舆 纪要 
 老僧河 在隆平县东北六里下流入槐武河
  相传有老僧寻水至此以杖卓地泉涌成溪故名
   名胜 志 
 神泉河 在隆平县北五里源出顺徳府唐山县之
  尧山东流经此入老僧河
 泥河 在临城县北五里源出泥河村北岗东入于
  泜
  临城县泥河东合泜水 方舆 纪要 
 泜河 在临城县西北二十五里源出本县敦与山
  东南流合沙河入顺徳府内邱县界又自顺徳府
  唐山县流入隆平县入滏阳河
  敦与之山泜水出于其阴东流注于彭水 山海 经 
  临城县泜水在县南二里出白土细滑如膏以之
  濯锦色若霜雪 元和 志 





  泜水东经百畅亭亭在临城县西 寰宇 记 
  临城县泜水将至城五里断伏不流二百余步复
  出东流经钓盘山下合沙河俗名三断緑杨河 方 舆 
   纪 要 
  泜水在县西史称韩信斩陈余于泜水上即此东
  南入顺徳府内邱县 临城 旧志 
  泜水在县南三十里自顺徳府唐山县入经县南
  魏家庄至邢家湾入滏 隆平 县志 
   按泜河有二在元氏者为北泜此为南泜同名
   而异流近志以二水混而为一谬矣
 沙河 在临城县西南十五里即古彭水也源自正
  定府赞皇县流经县界合于泜
  赵郡房子有彭水 隋书地 理志 
  沙水源出赞皇山东流经临城县东北五里会于
  泜水或以为即古彭水也 方舆 纪要 
   按赵州之清水河亦曰沙河而槐武河之入宁



   晋者亦有沙河之称与此共为三派名谓虽同
   源流各异
 葫卢河 在宁晋县东南即宁晋泊也土人呼为北
  泊周百余里漳滏诸流羣趋东下贯泊而出达于
  冀州
  周广顺二年契丹将髙谟翰以苇筏渡葫卢河至
  州周兵屯贝州以拒之 薛居正 五代史 
  熙宁八年发夫増治葫卢河 宋史河 渠志 
  宁晋葫卢河其上流即漳水也自顺徳府南和任
  县达隆平而东北汇大小羣川以注于县境而赵
  州西境及滹沱以南之水亦悉东南流至县境汇
  为大泽每至春秋之交霖潦为患 方舆 纪要 
  葫卢为近邑诸河之所汇葫卢之名不知始于何
  时赵武灵王曰吾国东薄洛之水或谓葫卢即薄
  洛之讹 宁晋 县志 
 七里河 在宁晋县南二十五里槐午诸水自柏乡





   县注此东入滏阳河
   七里河在泊中昔年任县隆平水涨自张家口注
   宁晋泊俗呼为南水明隆万间南水六月至七月
   即从七里河口归滏阳八月种麦麦熟后水至田
   不粪而肥如是者百余年至崇祯时水遂絶
 国朝顺治二年南水复至如初辛丑夏南水突至遂成
   湖泊盖由滹沱南徙由贾家口横截滏水于是七
   里河淤为平田泊水无归河之路是以汇为大泽
   康熙中于泊中开水口数处极南为史家口极北
   为侯皋村口两水口冲流日久有成河之势 宁晋 县志 
    按宁晋泊恃滏阳河泄水自七里河湮塞泊无
    归滏之路往往漂溢为患旧时史家嘴侯皋村
    二处虽有水口尚多浅溢
今上雍正四年兴修水利于洨口营上等村疏浚水口使
    浅溢之处尽为寛深复筑小堤以障水之外入
    设斗门以节水之内出由是积潦消而污莱变




   为沃壤矣
 鹻河 即寝水也在宁晋县东十里
  宁晋有寝水 金史地 理志 
  鹻河即寝水自藁城迤南栾城赵州迤东由宁晋
  入滏阳河是恒被滹沱水淤今下流已壅上流渠
  虽存无水 宁晋 县志 
 滹沱河故道 在宁晋县东北明成化八年河决晋
  州紫城口入宁晋泊正徳十三年紫城口淤塞河
  分二股一股南由宁晋一股东溢东鹿未几二股
  并由束鹿而宁晋遂无滹沱之患
 泲水 即济水在髙邑县南自正定府赞皇县流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