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皆无源为交河县雨潦泄水之渠北至杈
  河口南二十里鱼儿庄注于南淀
 黑龙港河 在青县西十五里又马家桥河在县西
  八里胡家店河在县西十里以上三河至县北十
  五里空城村汇而为一至大城县入子牙河
 盐河 在静海县西自河间府河间县流经此与顺
  天府大城县分界卽子牙河也
 浮河 在沧州东南五十四里自河间府东光县东
  北流径州界又东径盐山县东入于海
  浮河自东光县永厚渠分流东北径沧州南十里
  又东北径州东一里又东北入海 寰宇 记 
  浮河在旧城南十里东北入海汉于此置县以在
  浮水之阳故名浮阳 沧州 志 





  浮河在县东百里自沧州界入县境达海 盐山 县志 
 九女河 在沧州东七十里相传有刘氏九女塟此
  因名
 献河 在庆云县南三十里一名陷河卽河间府宁
  津县土河之下流经山东乐陵县流入县西北境
  之水多汇于此又东经山东海丰县注于海
  无棣县有陷河阔数里西通德棣东至海 齐乘  陷
  河至乐陵县分南北二派南派入沾化北派由庆
  云入海丰马谷山前抵土河口入海 山东 通志 
 鬲河 在庆云县南卽九河之鬲津也 详九河 故道 
 纪家河 在庆云县南五里又叉河在县南三里下
  流俱注于鬲河
 胡苏河 在庆云县西南十二里此亦九河之一也
   详后 故道 
 直沽 在天津县东南[卫河]白河[丁字沽]之水汇流
  于此又东南注于海




   按今天津县本名小直沽其南则[卫河]合南路
   之水其北则白河合北路之水汇流于此明永
   乐二年筑城置卫
本朝雍正八年改设府治为京师东面襟喉之地其东
   南十里为大直沽渡元史至元二十五年増立
   直沽海运米仓是其处也地势平衍每遇霖潦
   羣川泛溢直与海平故有直沽之名又东南四
   十里为海口杜佑通典所云三会海口也
 西沽 在天津县东北自顺天府武清县纳三角淀
  之水与白河会而入于直沽河形如丁字故又名
  [丁字沽]
 咸水沽 在天津县东南六十里卽古豆子[卤亢]也自
  渤海至平原其间濵海之地土人多谓之豆子[卤亢]
   括地 志
  河间之豆子[卤亢]今咸水沽是也东去海四十里地
  斥卤广数十里宋时置戌守于此 地理 通释 




  咸水沽乃出海要地 河间府 旧志 
 葛沽 在天津县东六十里相近有大沽明天顺初
  开以通蓟州运道者也亦曰新河 详顺 天府 
 明月沽 在庆云县东北七十里东接马谷山濒海
  煮盐处也
 渤海 在天津县东一百二十里 京畿南北羣川
  悉由直沽以入其西南歴沧州盐山而接山东之
  海丰县界其东北歴青县静海而达于顺天府之
  宝坻县界元时江淮漕运悉行海道以抵直沽明
  永乐初亦行之自会通河成始罢
  海运之道自平江刘家港入海至崇明三沙放洋
  向东行入黑水大洋取成山转西至刘家岛又至
  登州沙门岛于莱州大洋入界河当舟行风信有
  时自浙西至京师不过旬日而已 元史食 货志 
  明初海运仍元故道自会通河成报罢 卢传印 海运考 
  天津去海不过百里风帆驰骤逺自闽浙近自




  登辽皆旬日可达控扼襟要第一形胜处也 方舆 纪要 
 大河故道 禹贡逆河入海之迹多不可考不敢附会据
  史志所载古大河之经府境者有二道一由河间府
  东光县歴南皮沧州青县静海而达于天津此为西
  汉时大河入海之道亦卽北宋时河合永清渠北流
  之道也水经注河水篇大河故渎东北至东光县故
  城西而北与漳水会又淇水篇清河东至东光县西
  又东北右会大河故渎则自东光而下漳卫所经 清河 卽卫 
   水详大 名府 皆大河故道矣水经清河东北过南皮县西又
  东北经浮阳县西南皮故县在今治东北浮阳卽今沧
  州旧城也又水经浊漳水东北过章武县西又东北过
  平舒县南东入海今青县静海汉为平舒章武二县地
  而天津又章武濵海之区也盖西汉以前河北经章
  武漳卫皆附之以达海新莾时河东徙千乘漳卫遂
  由其故道以达海自是而后河不由此者几歴千
  年至宋皇佑元年河自澶州合永济渠而北流入





  海卽今运河所行之道也宋史河渠志黄御河带
  北行入独流东岩经干宁军沧州等八砦边界直
  入大海其近海口阔六七百歩深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