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房字古读作旁。

〔二二〕文选三张衡西京赋:『木衣绨锦,土被朱紫。』薛综注:『
言皆彩画如锦绣之文章也。』李善注:『说文云:绨,厚缯也。朱紫,二色也。』

〔二三〕后魏孝武帝(元修)第二年号(五三二——五三四)。

〔二四〕资治通鉴一百五十六梁武帝大通六年(五三四。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孝武)帝西奔长安。……(高)欢入洛阳。……遂立清河王世子善见为帝。……丞相欢以洛阳西逼西魏,南近梁境,乃议迁邺。书下,三日即行。……东魏主发洛阳四十万户,狼狈就道。』

〔二五〕魏书一百十四释老志:『元象元年(五三八)秋,诏曰:梵境幽玄,义归清旷;伽蓝净土,理绝嚣尘。前朝城内先有禁断。自聿来迁邺,率由旧章。而百辟士民,届都之始,城外新城,并皆给宅;旧城中蹔时普借,更拟后须,非为永久。如间诸人多以二处得地,或舍旧城所借之宅,擅立为寺。知非己有,假此一名。终恐因习滋甚,有亏恒式,宜付有司精加隐括。』是西魏迁邺之后,立寺之风犹是盛行。

〔二六〕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第四年号(五四三——五四九)。

〔二七〕按资治通鉴一百五十八梁武帝大同四年(五三八。东魏孝静帝元象元年):『东魏侯景、高敖曹等围魏独孤信于金墉。……景悉烧洛阳内外官寺,民居存者什二三。』杨衒之重览洛阳时,正值经此战役之后不久,故所见景象如此。庙塔皆指塔。塔,梵名窣堵坡,或作塔婆,简称为塔。庙为塔婆之义译,见玄应音义六。

〔二八〕尔雅释宫:『九达谓之逵。』郭璞注:『四道交出,复有旁通。』

〔二九〕太平寰宇记三西京洛阳县:『晋书……又云:洛阳十二门,皆有双阙石桥,桥跨阳渠水。』此指城门双阙。水经谷水注:『今阊阖门外夹建巨阙,以应天宿。虽不如礼,犹象而魏之,上加复思(复思即是屏)以易观矣。』此指宫门外双阙。二义俱可通。但以指阊阖门阙言,更为沈痛而切近。

〔三0〕史记宋微子世家:『箕子朝周,过殷故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

〔三一〕诗王风黍离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三二〕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页五一二)据魏书释老志制有北魏寺僧数目表,今录后以供参考。


年代寺数僧尼数附注
孝文帝太和元年(四七七)(平城京内)约百所
(四方)六四七八(京内)二千余人
(四方)七七二五八人
太和十年遣一三二七僧尼还俗.
宣武帝延昌中
(五一二至五一五)(天下)一三七二七(徒侣益众)此时已迁都洛阳.
孝明帝神龟元年(五一八)(洛阳城内)五百
魏末(五三四)(洛阳)一三六七(伽蓝记)
(天下)三万有余
(天下)二百万佛经流通大集中国,凡有四百一十五部,合一千九百一十九卷


〔三三〕亦名僧伽蓝。翻译名义集七:『僧伽蓝译为众园。僧史略云:为众人园圃。园圃生植之所。佛弟子则生殖道芽圣果也。』僧众所住园为伽蓝,故以称僧寺。
〔三四〕按魏书七高祖纪:太和十七年(四九三)九月『庚午,幸洛阳,巡故宫基址。帝顾谓侍臣曰:晋德不修,早倾宗祀,荒毁至此,用伤朕怀!遂咏黍离之诗,为之流涕。』丁丑『仍定迁都之计。冬十月戊寅朔,幸金墉城,诏征司空穆亮与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经始洛京。』十九年(四九五)『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是营宫室在十七年,迁都在十九年。此文盖言定迁都之计,非谓十七年迁洛京也。穆亮字幼辅,代人,魏书二十七有传。

〔三五〕水经谷水注:『谷水又东屈南径建春门石桥下,即上东门也。……一曰上升门。晋曰建阳(案阳字当作春,晋书地理志及伽蓝记皆作春)门。』文选五十七宋孝武宣贵妃诔注引河南郡境界簿:『洛阳县东城第一建春门。』

〔三六〕阮诗见文选二十三咏怀。李善注引河南郡图经:『东有三门。最北头曰上东门。』又古诗十九首亦有『驱车上东门』语。

〔三七〕元河南志二后汉城阙宫殿古迹:『东面三门。……中曰中东门。』

〔三八〕水经谷水注:『谷水于城东南隅枝分,北注径青阳门东,故清明门也。亦曰税门,亦曰芒门。』元河南志二后汉城阙宫殿古迹:『东面三门。南曰旄门,一作宣平门,又曰望门。』与此略有不同。

〔三九〕应劭汉官仪:『开阳门始成,未有名。夜有一柱来止楼上。琅邪开阳县上言:县南城门一柱飞去。光武皇帝使来识视之,良是。遂坚缚之,因刻记其年月以名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