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文理盘旋若龙,一名蛟龙石。北为回龙桥。

  北为小龙峪坊,圮。其西即小龙峪,石峡飞泉,势若龙喷。东屋两石谽(谷牙),中喷清泉,曰小龙口。西北为拦住山,以叠嶂横抵谷口也。其上为弄月岩,有半山亭故址。下为潜龙涧,水西南流入黄西河。

  又北而西过雪花桥,再上为三蹬崖,平处三里,至此又复嵌崎。侧一石,镌明徐用检《祷雨灵应歌》。东为御帐坪,片石坦豁,为宋其宗驻跸处,有石窍存焉。前为飞瀑岩,瀑水悬流若溅花铺玉,而下曰护驾泉,又名银河。圣祖仁皇帝御制《百丈崖观瀑》诗即此。

  坪北旧有五大夫松。《史记》:“秦始皇登泰山,中坂遇暴风雨,休大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汉书》但云大树不云松也。《初学记》引《汉宫仪》及《泰山记》云:“小天门有秦时五大夫松,现在。”盖汉人实见其松也。《泰山纪事》:“松旧有二株,苍秀参天,四围碧石,栏根无土,蟠于石上。万历三十年,泰山起蛟;遂失松所在,以为化龙去。”按:五大夫树,唐陆贽称为五株。今新栽五松,有坊额曰“五大夫”,皆好事者为之。坊即小天门,《岱史》称“诚意门”。自二天门坊至此五里。坊侧巨石屹立,相传万历二十一年夏,自山巅坠此,因名“飞来”,有柯绍皋题识。西崖勒今上御制《飞来石》诗。《岱史》云:“诚意门西为公署,东为五松亭,又各憩客亭,明人重建,题曰‘御帐’。”遗迹今俱亡。东有望驾石,如人拱立。又东一山曰老人寨,有朗然子洞,元初刘朗然修道处。下为三叉沟,会双沟而西南流。五松北为单仙亭,圮。明人篆亭名于崖。两崖夹径,勒今上御制《五大夫松》诗二首。

  西上为朝阳洞坊,自五大夫坊至此一里。

  北上为凌虚阁,圮。西为振衣亭址。乾隆十二年改建驻跸亭於此。有御书“胜览方舆”额。迤东别构望松亭,寻圮。

  北为元君殿,今上额曰“灵府慈光”。

  北即朝阳洞,深广如巨屋,南辟向日,旧名迎阳,亦曰云阳,朱衡更名朝阳。东为御风岩,磨勒今上御制《朝阳洞》诗,因名万丈碑,字径三尺。又诗二首刻于洞东石壁。洞北一松,独挺山崖,曰处士松。有明方元焕题识,涂泽民碣曰“独立大夫”。治中、州人萧协中《泰山小史》云:“万历三十一年,一夕风雨,失其树,惟碣存焉。其曰处士,曰独立,羞秦封也。”按:此一大夫,孰为封欤?

  北为对松山坊。自朝阳洞坊至此四里,两峰夹路对峙,苍松韧焉,日对松山,亦曰万松山。松厄于石不能大,雨不常及,以云气沾湿而生,且茂,枝皆作蛟虬状,风谡谡清人牌。过圣水桥,东崖勒今上御制诗二首。诗云:“岱岳最佳处,对松真绝奇。”

  稍北,旧有大悲殿。今上额曰“莲界慈航”。西有乾坤楼,明洪朝选建,圮。近改新盘,于桥西高阜上,或谓之云门。

  北为龙门坊,旧额“大龙峪坊”。自对松山坊至此四里,坊东即大龙峪。众水归峡,飞泉若泻。旧有龙王庙,上有金母殿址。北曰鸡冠峰,片石悬立于上,翔凤岭南岩也。转而东为新盘口,有渡天桥,明万历间参政吕坤建,令登岱者,上从东而下从西,无相践蹂。盖仁人之用心如此。并圮。

  南有雁翎峰,尖峰峭出,莲花峰下址也。北上崖缝吐水,曰大龙口。宋邵伯温所谓“龙口泉,大石有罅,如龙哆其口,水自中出也”。

  北为西壁峪,两山竦削壁立。东曰飞龙岩,西曰翔凤岭,中为十八盘。有升仙坊,自龙门坊至此三里。攀跻直上,天门忽辟,其相距一里余。按《后汉书》注:应劭《汉官马第伯封禅仪记》曰:“俯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遂至天门之下。仰视天门,()辽如从穴中视天。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絙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石扪天之难也。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稍疲,咽唇焦,五六步一休。蹀蹀据顿地,不避湿暗,前有燥地,目视而两脚不随。”劭所述极登陟之状,后易以铁索,而盘皆密级,不必十余步一休矣。有今上御制《登岱麓》诗一首、《度十八盘》诗二首勒东岩。

  十八盘尽处为南天门,旧称三天门。劭所谓“天门”也。其上有阁,曰摩空,自是朝天有路矣。门外西侧有自然碑,高六尺三寸,宽四尺八寸。不加磨砻,因石勒元《天门铭》,杜仁杰撰,严忠范正书。字径二寸,铭辞古雅,书法端严,一佳刻也。今即其地筑台,而是碑遂瘗。门内旧为三灵侯祠,《通志》称:“周谏宫唐宸、葛雍、周武也。宋真宗东封泰山见三神人于天门,因加封建祀。”后改置于凤凰山,圮。遂移凤凰山之关帝庙于此。今上额曰“乾坤正气”。应劭曰:“早食上,晡后到天门,郭使者得铜物,形状如钟,又方柄有孔,莫能识,疑即封禅具也。”杜仁杰《天门铭序》曰:“泰山天门无室宇尚矣。布册张炼师为之经构,累岁乃成,可谓破天荒者也。”按:张志纯,号天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