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西二所:曰誊录,曰巡绰。至公堂前为东西文场,中为明远楼,西隅有了望楼。出大门为“天开文运”坊。东西各有坊:一曰“明经取土”,一曰“为国求贤”。又东为三司公署,西为外供给所,中有桥曰登瀛。有坊曰天衢,曰云路,曰龙门,达于通衢。巡抚耿定向记。国朝康熙十九年修。三十八年学使汪薇、四十四年巡抚李斯义、四十七年巡抚张伯行、五十六年巡抚陈瑸,先后增辟文场。乾隆九年,赐御书扁联各一,扁曰:“旁求俊乂”;联曰:“立政待英才,慎乃攸司,知人则哲;与贤共天位,勖哉多士,观国之光。”十八年,总督喀尔吉善、巡抚陈宏谋重修,宽展号舍,增高墙垣;又另筑夹道,疏通沟渠,拓至公堂而新之,各房所堂舍俱加增建。改龙门坊于二门内,移天开文运坊于旧龙门地,天开文运坊改署“为国求贤明经取士”坊,改为天衢。旧“为国求贤”坊改为云路。道光六年,总督孙尔准、巡抚韩克均同绅士重修。市东西民房,益广号舍千余间,撤旧砖石而新之,增拓高广,公署堂所悉加增拓,规制益宏肃矣。坐营司。在贡院之东,北通黄院天衢坊,东通赛月亭边。
  自贡院天衢北折为文笔书院。背负平山,旧有石如笔卓立,故名。内有朱子祠、六子祠、文昌祠,或云即怀北社学故址,未知然否?书院北折达于平山,地名北院后。有里社曰延远境,即旧罗城延远门址也。自文笔书院南折为赛月亭。又南过贡院前街东口达于七穿井,皆曰横街。七穿井东出即井楼门。
  自井楼以南,狮桥以北,皆称井楼门大街。井楼门东折,沿城隅而东,有巷曰八角楼,名未详所自。内通庆城寺河沿。又有横巷通治澄巷、通天境巷等处,会于井楼门街。
  通天境巷 旧名延善庵巷,内有通天夫人庙,故名。旧有育婴堂,雍正二年建,后移光禄坊。今地为江西会馆。巷之西口,与经院巷接,通化民营。
  冶澄巷 在通天境巷之南,亦通八解楼。按:巷名未详所自。或曰冶澄,亚澄之讹。考《三山志》:闽王作东西二宅,为诸子居。今八角楼、化民营诸处,皆东宅地也。故忠懿王祠,传为王故居,庆城寺亦为王延羲宅。亚澄,闽王子,当是以所居地得名耳。
  庆城寺 在狮桥北。东折临河,本闽王延羲旧宅。晋天福七年,舍为永隆金身罗汉院。宋祥符三年,赐今额并高丽铜佛;又二石笋木塔,皆高丽所献。《万历府志》;今俱无存。
  忠懿王庙 在庆场面寺之左,本王故宅。有唐季侍郎于竞撰《琅琊郡王德政碑》竖庙内。晋天福二年,闽地入吴越,钱氏命即王故第,立庙祀之。宋开宝七年,刺史钱昱新其庙,立石以纪,并塑故都押衙程赟、建州刺史孟威等二十六人配食。政和中郡守罗畴、绍兴中郡守张守相继修。明万历二十九年、四十年、国朝康熙元年并重修。按《闽都记》:历代以来,每岁有司必牲醪,取祠下土为春牛。昔人诗:“马从太守分骖去,牛向前王乞土来”,即谓此也。明徐熥《元夕》诗:“庆城灯烛夜辉煌,照见丰碑字几行。此是先朝汤沐邑,年年歌舞祭闽王。”曹学佺《谒忠懿王庙》诗:“翔鲲祠貌古,磔兽石文斑。作镇犹兹土,招魂自故山。文章窥逸韵,戎马得愁颜。一代兴亡地,唯存梵宇间。”
  义 仓 在忠懿王祠东,国朝道光间建。
  由此接汤水关河沿。
  由狮桥东河沿通庆城寺前桥,南折出豆芽菜巷,达于将军前西河沿,达经院前桥。直南接旗汛口,为秀实铺,旧有秀实坊,后改名升秀,今废。内有旧闽县治。俗称旧闽县,古净业尼寺故址也。先是宋元闽县治在闽都坊内,明洪武二年移于此。国朝顺治十八年,又移于成南,其地废为民居。中有里社曰大蚶境,有委巷通三牧坊河沿。以上属城之东北隅。
  自鼓楼折而西,属郡之正西隅者,为鼓楼西铺,按《闽都记》:谯楼之西,旧有唐都督府、儒学。大历八年,观察使李椅考古泮宫之制于此,独孤及撰记铭。今其址已失,而碑犹存。又其西有关帝庙,创建年月无考。后有里社曰遵义境,与鼓楼东之依仁境东西对峙。案《治平坊》:东定巡坊,以其坊有定安门之名。后改依仁。西宜兴坊,以其坊之名,名后改遵义。《三山志》:坊名仁义,表东西也。盖皆晋子城厢地也。故今东西里社,犹仍其旧名。
  都转盐运司署 在鼓楼西,即宋西外宗正司址。旧记;宋转运司,在威武门西南:东为运判司,西为转运使。熙宁中,既筑子城,并为一。致和中,并入提刑司,而迁转运行司于迎仙馆。靖康初,又以廉访使衙为之,在试院之西,即旧驻泊厅治。而迎仙馆遂为转运东行司,寻废。元更置福建等处盐课市舶转运使司于福星坊。皇祐元年移今所。明为福建盐运使司。国朝仍之。
  忠毅侯祠 在盐道署大门内东偏,祀元都元帅陈君用。至正十四年建,寻废。明永乐十四年重建。俗称明王庙。案:君用字子材,本南平人,后徙浮流镇。少负气,勇猛过人。至正末,红巾贼乱,阃府授君用为南平县尹,使募兵,克服建阳、浦城等县。累官权同知副都元帅。至正十二年,贼围福城,率兵败之,城获全。复追贼于北岭,贼围复合,遂转战而死。事闻,追封颖川郡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