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甘,月亏则盐少而苦。”
(30)P.2962号《张议潮变文》:“敦煌北一千里镇伊州城西存纳职县,其时回鹘居住在彼,频来抄劫伊州,俘虏人物,侵夺畜牧,曾无暂安。仆射乃于大中十年六月六日,亲统甲兵,诣彼击逐伐除。不经旬日中间,即至纳职城。贼等不虞将兵忽到,都无准备之心。我军遂列乌云之阵,四面急攻。蕃贼麞狂,星分南北,汉军得势,押背便追,不过五十里之间,煞戮横尸遍野处。……仆射与犬羊决战一阵,回鹘大败,各自苍黄抛弃鞍马,走投入纳职城,把劳(牢)而守,于是中军举华(画)角,连击铮铮,四面□兵,收夺驼马之类一万头匹。我军大胜,足骑不输,遂即收兵,即望沙州而返。”
(31)《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纳职县:“其城鄯善人所立,胡谓鄯善为纳职,因名县焉。” 《旧唐书·地理志》:“纳职,贞观四年,于鄯善胡所筑之城置纳职县。”《新唐书·地理志》同。
(32)西南去州二百四十里:西南,《元和郡县图志》作“西北”。
(33)隋大业十二年置伊吾郡,因置此镇:“十二年”有误。本卷伊州下及《元和郡县图志》并记大业六年置伊吾郡。《隋书·炀帝纪》大业五年六月“壬子,高昌麴P.雅来朝,伊吾吐屯设等献西域数千里之地。”伊吾郡置于大业六年比较合理。“十二年”当为“六年”之误。
(34)时罗漫山:《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皆作“折罗漫山”。《后汉书·窦固传》李贤注曰:天山,“即祁连山也,今在西州交河县东北,今名祁县罗漫山。”《隋书·北狄传》、《姜行本纪功碑》与本卷同。
(35)县北四十里:《元和郡县图志》作二十里。
(36)《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伊州“天山,一名折罗漫山,在州北一百二十里,春夏有雪,出好木及金铁,匈奴谓之天山,过之皆下马拜。”《旧唐书·地理志》:“天山,……一名白山,胡人呼折罗漫山。”
(37)《后汉书·窦固传》:“明年,固与(耿)忠率酒泉、敦煌、张掖甲卒及卢水胡,万二千出酒泉塞,……固、忠至天山,击呼衍王,斩首千余级,呼衍走,追至蒲类海。”《后汉书·班超传》:“(永平),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是窦固立碑当在此年。《新唐书·姜謩传》附《姜確传》曰:“確,字行本,……高昌之役,为行军副总管,出伊州,距柳谷,依山造攻械,增损旧法,械益精。其处有汉班超纪功碑,行本磨去古刻,更刊颂陈国威灵。遂与侯君集进平高昌,战有功,玺书慰劳。”新疆哈密发现有《姜行本纪功碑》,碑文收在罗振玉《西陲石刻录》中。
(38)据《元和郡县图志》?伊州去上都四千四百三十里,而伊吾军在伊州西北三百里甘露川,合计四千七百三十里。
(39)右景龙四年五月月奉勃置:衍一“月”字。《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伊吾军,在州西北三百里折罗漫山北甘露川,置刺史为使,景龙四年置。”又曰:“管兵三千人,马三百匹。”《旧唐书·地理志》管兵马数与《元和郡县图志》同。疋,同匹。
(40)东南去伊州三百里:《元和郡县图志》、《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同。
  (41)西去庭州七百八十里:《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庭州条“伊吾军,……在理所东南五百里。”校勘记曰:“五百里,《考证》‘五’官本作‘七’,乐史同。”足证今本《元和郡县图志》之误。
  (42)《魏书·西域传》焉耆国“其王姓龙,名鸠尸卑那,即前凉张轨所讨龙熙之胤。”《隋书·西域传》亦曰:“其王姓龙,字突骑。”《新唐书》、《旧唐书》并同。吐鲁番文书、敦煌文书中有许多龙姓人、龙家人即焉耆人,唐时西州、伊州及河西一带有大量焉耆人居住。S.5697《申报河西政情状》:“(前缺)奉前后文:阎使君等同行安置瓜州所有利害事由,并与
阎吏君状,咨申同缘河西诸州蕃、浑、温末、羌、龙校杂,极难调状(后缺)。”P.2482《常乐副使田员宗启》称瓜州常乐县及悬泉镇一带住有龙家。
  (43)此处记载有误。据《地境》、P.2691号、P.5034号姚阅山在沙州寿昌县东南一百八十里;紫亭山在寿昌县西南一百九十八里。本卷沙州之后,夺“寿昌县”三字。“去州”应为“去县”之误。
(44)西州天山军交河县:《旧唐书·地理志》:“天山军,在西州城内,……” 《元和郡县图志》同。天山军,非置于交河县。
(45)张大庆:王重民认为是《张淮深变文》中之张大庆。

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并序
S.2052号
新集天下姓望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