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593号,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黄永武《敦煌宝藏》皆定名为《沙州图经卷第一》。向达《伦敦所藏敦煌卷子经眼目录》曰:“二五九三,大涅槃经卷第四十至四十一遗教品(八○)。纸背:沙州图经(六)。”故定名《沙州图经》。存六行,未抄完。
  [校注]
  (1)本卷尾亦题“沙州图经卷一”六字。敦煌卷子中关于沙州地理的有P.2005号《沙州都督府图经》、P.2695号《沙州都督府图经卷第三》、P.5034号《沙州地志》、P.2691号《沙州城土境》、S788号《沙州地志》、《寿昌县地境》、S367号《沙州伊州地志》、S5448号《敦煌录一本》、P.3721号《瓜沙两郡史事编年并序》等。
(2)敦煌地理卷子中关于沙州的记载仅此一卷。
(3)敦煌县:《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皇朝以敦煌为燉煌”。《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亦作“燉煌郡”、“燉煌县”。敦煌遗书关于唐五代时的敦煌皆记为燉煌。据P.2695号和P.2005号卷三有关敦煌县的内容,唐五代敦煌县实行县、乡,里三级制。据敦煌文书S2669号、S.8877号、S.5573号、S.6452号、P.2803号,P.2953号、P.2887号,P.3451号、P.4814号、P.6003号等,敦煌县辖乡有:敦煌、慈惠、平康、龙勒、玉关、洪池、效谷、赤心、莫高、洪润、青水、悬泉、从化、神沙、寿昌、新义等十四乡,其中除新义乡名仅见于竹简之上,寿昌乡名仅天宝九载出现一次外,其他都比较常见。建中初陷吐蕃,吐蕃改唐乡制为部落制,敦煌文书中所反映吐蕃占领时敦煌的部落有:曷骨萨部落(P.3422)、擘三部落(S.3287)、道门部落(P.4638)、悉董萨部落(S.8829)、僧尼部落(S.2729)、利弗诺图邑聚落(S.1490)、上部落、下部落、行人部落、阿骨萨部落,多悉□萨部蒋(S.1475)等。里在文书中反映不全也不多,据敦煌文书,有:慕道里(从化乡,P.3952),宜禾里(悬泉乡,S.514)、莫高里(莫高乡,P.2482)、都乡里(龙勒乡,P.2583、P.2592、P.3354)、修武里(平康乡,甘博006号)、长沙里(洪润乡,P.2347)、丰义里(玉关乡,S.6454),阳沙里(神沙乡,P.2417)、洪文里、(平康乡,P.3770)、安昌里(平康乡,P.3770)、无穷里(劲谷乡,S.794)等。敦煌城中,实行坊制,分为释教坊(S.530)、长行坊(P.4638)、旌坊(P.3489)、阶亭坊、郡草坊(P.2626)、怀安坊、钦贤坊(P.2482)、儒风坊(S.3875)、修文坊(S.1285,P.3501)、永宁坊(S.3877)、应经坊(S.5824)等。
  (4)寿昌县,《旧唐书·地理志》:“寿昌,汉龙勒县地,属敦煌郡,县南有龙勒山。后魏改为寿昌县。”《新唐书·地理志》:“寿昌。下。武德二年析敦煌置,永徽元年省,乾封二年复置,开元二十六年又省,后复置,治汉龙勒城。”《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寿昌县,中下,东至州一百五里。本汉龙勒县,因山为名,属敦煌郡。周武帝省入鸣沙县。隋大业十一年,于城内置龙勒府,武德二年改置寿昌,因县南寿昌泽为名也。”敦煌地志中P.5034号、S.788号、S.367号及《寿昌县地境》并有记载。
  (5)《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及《敦煌博物馆藏地志残卷》州等同。《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沙州,敦煌。中府。
  (6)凉州都督府:《旧唐书·地理志》:“武德二年,平李轨,置凉州总 管府,管凉、甘、瓜、肃四州,……七年改为都督府,督凉、肃、甘、沙、瓜、伊、芳、文八州,……咸亨元年,为大都督府,督凉、甘、肃、伊、瓜、沙、雄七州,上元二年,为中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武威郡,督凉、甘、肃三州。”本卷称凉州都督府,当属武德七年至咸亨元年间所作。又据同书瓜州条:“武德五年,置瓜州,仍立总管府,管西沙、肃三州,八年,罢都督,贞观中复为都督府。”本卷应著于唐贞观年间。
  (7)瘴,是因气候潮湿而产生的一种疾病,主要见于南立方。敦煌气候干燥,故无瘴。
  (8)《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瓜州条:“按隋瓜州,即今沙州也。大业 三年改瓜州为敦煌郡。武德五年改瓜州,别于晋昌置瓜州,地出美瓜,故取名焉。”沙州条:“古戎地也,《左传》所谓‘允姓之戎,居于瓜州’,注云‘在今敦煌,汉武帝元鼎六年分酒泉置敦煌郡,今州即其地也。……后魏太武帝于郡置敦煌镇,明帝罢镇立瓜州,以地为名也,寻又为义州,庄帝又改为瓜州。隋大业三年,又罢州为敦煌郡。……武德二年西土平定,置瓜州,五年改为沙州。” 《新唐书·地理志》:“沙州敦煌郡,……本瓜州。”《旧唐书·地理志》:“沙州。下。……武德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