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在县南五里。《新序》云:“楚王起章华之台,为干溪之役。”又左氏谓:“楚灵王败于干溪。”即此地名。扶阳故城。在县东北三十六里。汉为县,属沛郡。宣帝封韦贤于此,谥曰节侯,又曰恩泽侯。表在萧,案邑,名扶阳。《地理志》云:“扶阳县属沛郡。”父水。在县东西四里,受漳水南流,经县入蒙。按《水经》云:“汝水支分东注。”药城。在县南七十二里。梁、陈之际以为县。唐高祖武德三年,药城县隶文州,四年州废,改为文城县,属亳州。伍奢冢。在县西南一里。《春秋•昭公十九年》:“楚平王处太子建于城父,伍奢傅之,后无罪而死,招魂以葬。”今有庙存。高陂。在县南五十六里,周回四十三里,多鱼、蚌、菱、芰之利。
蒙城县。东南一百四十里,旧六乡。本汉山桑县也,属沛郡。后汉改属汝南郡。魏属谯郡。后魏孝文帝于此置涡州,理山桑城。其地后入于梁,梁于此置西徐州。后复入魏,改为谯州,改谯县为涡阳县。隋初改涡阳为淝水县。唐武德四年,重立山桑县,属谯州。贞观十七年,废谯州,割属亳州。天宝元年,改为蒙城县,城北临涡水。后魏涡州城也。垂惠聚。汉为聚邑,废城在今县西北二十八里。北狼山、南狼山。在县北二十八里,山相对,故曰南、北。山桑县城。在县北三十七里。《舆地志》云:“山桑,汉旧县,属沛。”光武封王常为山桑侯,今城内有亭基陵阜。高峻《十三州记》曰:“山生于邑,其亭有桑,因为县名。”宋将檀道济为征西将军居此,因号曰檀公城。南蒙城、北蒙城。并在县北八十里,相去四十步,皆自后魏孝文太和七年筑之。至东魏武定六年置郡。齐天保七年废郡为蒙城。唐武德五年又置为郡,开元中废。
酇县。东北七十里,旧十六乡,今七乡。汉县,属沛郡。《古今地名》:“即酇亭是也。”《舆地志》云:“魏以酇县属谯郡。”汉封萧何为酇侯。《茂陵书》:“何封国在南阳。”姚察云:“两县同作酇字,南阳酇音赞,此沛酇音嵯。”班固《泗水亭高祖碑》云:“文昌四友,汉有萧何,序功第一,受封于酇。以韵而言,则非南阳酇也。”唐开元二年六月移于大梁南垣阳驿以置之。谯东:《魏略》云:“太祖于谯东十五里泽中筑起精舍,读书射猎,闭絶宾客,即谓之谯东。”建平故城。汉为废县,在今县西北,俗名马头城是也。太丘城。在县东北七十里。《地理志》云“敬丘”,后汉明帝更名太丘,陈实为长,是此城也。龙亢城。在县西南十五里。《春秋》杜预注:“谯国有龙亢县。”此城是也。棘城。在县东北十八里。《春秋•昭公四年》:“冬,吴伐楚,入棘栎麻。”杜预注云:“谯国酇县东北有棘亭。”即此亭是也。
鹿邑县。西一百一十七里,旧二十二乡,今七乡。汉郸县之地,属沛郡。后汉于今县东北一十五里置武平县。隋开皇三年废郡,县属亳州;十八年改为鹿邑县,取故鹿邑城焉。名城。在县西十三里,春秋时鸣鹿地也。瀖水。一名曲水,源从陈州宛丘县东北固一作涸。河出,至县界,入真源县。按《沟洫志》:“汉武帝元年,河水泛溢,上使汲黯疏决数十道瀖水。”即陈郡内旧引水渎也。鸣鹿台。在县城内。《春秋•成公十六年》:“晋知武子佐下军,以诸侯之师侵陈,至于鸣鹿。”即此台也。武平故城。在县东十八里。建安元年汉献帝以曹公为大将军,封武侯,以此城为封邑。
永城县。东北一百四十一里,十一乡。春秋芒县之地。后汉临睢县之境。晋为郸县之地。隋大业六年,于马甫城东北三里置永城,县属谯郡。唐武德五年,移县于马甫城。贞观十七年,罢谯州,以县隶亳州。砀山。在县北五十里,北去芒山八里。《地理志》:“砀山出文石。”汉高祖隠芒砀山泽间。应劭云:“芒砀今在临睢。”即永城县是也。砀属梁国,今砀山县是二县之界,有山泽之固,可以隠也。芒县故城。汉县废,城在今县北。太丘故城。汉县废,城在今县西北。陈仲弓为太丘长,卽此城也。永城故城。在县东北三里。随大业六年置永城县于此,十二年为贼房宪伯所破,因废;后移于马甫城置,卽今县。砀山故城。在县北五十三里。《水经》云:“砀陂水,东经砀山县故城北。”即此城也。费城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南临涣水。按《郡国志》云:“曹腾封酂费亭侯。”卽此城是也。《魏书》:“腾卽操祖也。”梁孝王墓。在县南五十里,高四丈,周回一里,砀山南岭上。按郭缘生述《经记》云:“梁孝王葬于砀山,凿山作岛,穿石为藏,行一里到藏内。”《曹操别传》云:“引兵入砀,伐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万斤。”
真源县。西南九十五里,旧十八乡,今八乡。即楚之苦县地。《史记》谓:“老子,苦县人也。”汉为县,属淮阳国。晋咸康三年,更名谷阳,盖谷水之阳,因以为名。隋初改为仙源,以老子所生之地为名。唐麟德三年,高宗幸濑乡,改谷源为真源县,以隶亳焉。老子祠。崔元山《濑乡记》:“老子祠,平生时教化学堂故基也。”汉桓帝命边韶为文,云:“老子伏羲时为郁华子,祝融时为广成子,黄帝时为大成子,颛顼时为赤精子,帝喾时为録回子,尧时为务成子,皆有像。”李母祠。《濑乡记》:“李母祠在老子祠北三里,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