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丰利,城置文安县,即今理也。周朝改属霸州。五渠水,今名长鸣沟,《邢子厉志》云:“后魏延兴初,文安县人孙愿捕鱼于五渠水中,有群鱼从西来,共以柴塞之,忽有人谓愿曰:‘须臾当得大鱼,若愿多求,宜勿杀也。’愿与共食,唯觉出气少腥,而衣衫多衤取,及去,愿送之以鱼,固辞不受,去后,愿下网,果得大鱼,其状如鲤而大,愿以为异物,遂杀之食。俄然,风雨昼昏,闻鸟飞声,比风息雨霁,有人乘舟至者云,前见群鱼无数,飞入海,愿遂不复渔矣,因呼入海之处为飞鱼口。”滹沱河水,在今县西北三十里,又东,溢为赵淀。狐狸淀,《隋图经》云:“文安狐狸淀,俗谓之掘鲤淀,非君子淀,君子淀在博野界。”急流口,在县北十七里通永清界。赵君祠,按《图经》:“赵夔,汉武帝时为文安县令,好神仙,值文安大旱,乃自焚,土人感慕,乃立祠焉。”古文安城,在今县东北三十里。古三角城,在县西北二十里,后赵石勒筑以备燕。古南北卢蒲城,在县西二十七里。《左传》:“齐侯放卢蒲嫳于此。”燕末,入燕境,权置二城在鄚县界。乐巨叔墓,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春秋后语》:“乐毅伐齐后,从燕入赵。”毅生闲,闲生巨叔,毅封昌国君,至汉高祖求毅之后,又封巨叔为华城君,卒葬于此。
大城县:西北去州九十五里,旧二十三乡,今四乡。本汉东平舒县,属渤海郡。后汉属河间。晋于此置章武国。后魏为章武郡。北齐废郡,为平舒县。隋开皇十六年,于长卢县置景州、平舒县属焉。大业末,刘黑闼兵乱河朔,侵吞郡县。唐武德四年,贼平,县属景州。贞观元年,州废,归瀛州。平舒者,以人性寛舒为县名。周显德六年,割隶霸州,今改名大城县。平陵城,在县东北一百一十里。《汉书》:“苏建封平陵侯。”即此地也。凤凰台,在县东北一十五里。石勒四年,凤凰现于此,因筑台。滹沱河,在县北一百三十里。永济渠,在县东五十里。

卷六十八

河北道十七
保州 定远军 干密军 破虏军 威虏军 平塞军 静戎军 宁边军 保顺军 平戎军
保州。今理清苑县。本莫州清苑县地,石晋初割属契丹,蕃戎立为泰州。至少主开运元年,克复泰州;二年,以满城县路当冲要,宜立郡庭,用威戎虏,其泰州宜移理于满城,其旧泰州复为清苑县,满城所置泰州寻废。皇朝初,却于清苑县置保塞军。太平兴国六年,升为保州,仍割清苑县属焉。一本泰作秦。
领县一:清苑。
四至八到:东至东京一千二百里。西南至西京缺。东至唐口七十里。西至满城五十里。南至望都缺。北至静戎军四十里。东南至博野宁边军一百里。西南至望都九十里。东北至静戎军四十里。东北至威虏军四十里。
户:旧户在莫州。皇朝户:主二千七百七十五,客一千。
风俗:与莫州同。
土产:与莫州同。

清苑县。旧二十五乡,今十一乡。本乐乡县也。《史记》云:“汉高祖过赵,问乐毅有后乎?对曰:‘有乐叔,封于乐乡。’”即此,属信都国。后汉省,后魏复置,属高阳。高齐天保七年省,仍自易州满城界移永宁县理此城。隋开皇十六年,改为清苑县,因后魏易州满城县界清苑河为名。沈水,在县北 。汉县废城,在今县东南三十里,后汉省。 樊舆城,汉樊舆县也。武帝封中山靖王子修为樊舆侯,后汉省。废城在今县东南三十五里,一名隅城是也。柏陵城。汉为县,《前汉帝纪》云:“孝武帝封赵敬肃王子终古为柏陵侯。”废城在今县南。广望城。汉广望县也。武帝封中山靖王子忠为广望侯,是后汉省。故城在今县西南五十里。圣女祠。《舆地志》云:“清苑县樊城西南隅有圣女祠。”女姓薛,字义姜,鉅鹿人。嫁为樊舆王文妻,死于此城之隅,就而祭之,俗名祭隅城。汉元帝元初三年,有天渊玉女、鉅鹿仙人者是也。

定远军
定远军。今理东光县。本景州汉高县,属平原郡。隋置弓高县,属渤海郡。唐武德四年,于县置观州,领高弓、蓨、阜城、东光、安陵、胡苏、观津七县;六年,以胡苏属沧州。贞观元年,省观津县,复以胡苏来属;十七年,废观州,以东光、胡苏属沧州,蓨县、安陵属德州,阜城属冀州。贞元二年,又于弓高县置景州,又以弓高、东光、胡苏来属。长庆元年,废景州,四县亦还本属;二年,复于弓高置景州。太和四年,废县,属沧州。景福元年,复于弓高置景州,管东光、安陵二县。天佑五年,移州治于东光县。周显德二年,废景州为定远军,县属沧州;至六年,并弓高县入东光县。皇朝太平兴国六年,割东光县属军。
元领县五,今一:东光。
三县割出:南皮。入沧州。临泽。入沧州。景城。入瀛州。
一县废:弓高。并入东光。
军境:东西八十里。南北七十三里。
四至八到:西南至东京八百二十里。西南至西京一千二百四十里。西南至长安二千一百里。东至临津县八十五里。西至阜城县六十五里。南至安陵县四十五里。北至瀛州一百四十里。东南至临津县四十七里。西南至蓨县六十五里。东北至沧州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景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