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游豫。有魏公子之遗风,难动以非,易感以义。
姓氏:
陈留郡五姓:防;谢;何;虞;蔡。
人物:
阮咸,籍兄子。阮修,咸从子。谢鲲,字幼舆,阳夏人。帝重其风节,问方庾亮何如,对曰:“一丘一壑自谓过之。”庾亮,鄢陵人,官太尉督军,平苏峻乱。 庾翼,亮弟,工书法。谢尚,鲲子。少时,鲲尝携之送客。或曰:“此儿一坐,颜子也。”尚曰:“坐无尼父,焉别颜回。” 谢安,鲲从子。谢奕,安兄。阮孝绪,尉氏人,鄱阳王尝命驾造访,凿垣而遁 。江伟;江式;唐刘仁轨,尉氏人,与子侄三人并授上柱国。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土产:
绢;绵;谷子;红花;麻黄;酸枣。
开封县。旧二十乡,今八乡八坊。本汉县,属河南郡。今县西十五里,开封故城,是汉理所。后魏天平元年,于此置开封郡。高齐天保七年,郡与县俱废。隋开皇六年,复置,属郑州。唐武德四年,自郑州来属。贞观元年,并入浚仪。延和元年,又析浚仪。于州城内别置今县,管东界。
逢泽,在县东北十四里,今名蓬池。《史记》:“秦孝公二十年,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又为卫国之匡地。唐天宝六年,改为福源池。 夷门,《史记》:“大梁城有十二门,东曰夷门。隠士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夷门门吏。魏公子无忌厚遗之,不受。”吹台,在县南五里。《陈留风俗传》:“县有苍颉、师旷城,其城上有列仙吹台,梁孝王亦增筑焉。”朱梁开平二年,改繁台为讲武台,此即吹台也。其后有繁氏居其侧,里人乃以姓呼之。 沙海在县西北十二里。《战国策》曰:“齐欲发卒取周九鼎,颜率说曰:‘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于沙海之上,为日久矣。’”卽谓此也。至隋文疏凿旧迹,引汴水注之,习舟师,以伐陈。陈平之后,立碑其侧,以纪功德焉。今无水。 蓼堤,在县东北六里,高六尺,广四丈。梁孝王都大梁,以其地卑湿,徙睢阳,乃筑此堤。至宋州三百里。 蔡水,在县南。 梁沟,始皇二十二年,王贲引水攻大梁是此。 通济渠,在县南三里。隋大业元年,以汴水迂曲,回复稍难,自大梁城西南凿渠引汴水入,号通济渠。 开封故城,在县西十五里。郑庄公所筑。《陈留风俗传》曰:“阮简为开封令,有劫贼,外白甚急,简方围棋,长啸曰:局上有劫亦甚急。” 高阳故城。 甘城,即秦大史甘公所居之地。因星文说张耳,令背项羽,依高祖,即于此城。 信陵亭,在城内,临河,当相国寺前,即魏公子无忌胜概之地。 琵琶沟,在县南十一里,西从中牟县界流入通济渠。隋炀帝欲幸江都,自大梁城西南凿渠引汴水入,即蒗荡音宕渠也。《旧图经》云:“形似琵琶,故名。 ” 仓垣城,在县东北二十里。《水经》云:“济水东经仓垣城。”《舆地志》曰:“仓垣城,南临汴水,西北有苍颉坟,城有列仙台。” 棘城,在县西南三十里。《左传》云:“晋荀吴涉自棘津。” 新里县故城,在县东三十里。隋高祖开皇十六年,分浚仪县置,因新里为名。炀帝大业二年废。唐武德四年,复置。贞观元年,又废。 苍颉墓,在县东北二十里。《舆地志》云:“苍垣城西北有苍颉冢。” 樊于期墓,在县南一十三里。《史记》云:“樊于期逃秦罪,入燕。燕荆轲谓之曰:‘须君首可以谋秦王。于是自杀,函封送秦。’”魏人葬于此。 张仪墓,在县东北七里。《史记》云:“仪,魏人,相秦一十年。”卒葬于此。俗以坟形似砚,因名砚子台。与张耳墓南北相对,因谓张耳墓为南砚台,此为北砚台。 张耳墓,在县东七里。《汉书》:“耳,大梁人。高祖布衣时尝从耳游,后破赵有功,受封。”卒,葬于此。 蔡伯喈墓,在县东北四十五里 。《后汉书》:“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汉灵帝时,坐收廷尉,死狱中。”葬于此。 荆轲墓,在县东四十里。《史记》云:“轲,卫人也。游燕,为丹入秦刺秦王,不中而死。”《旧图经》云:“招魂葬于此。”
浚仪县。旧二十五乡,今十二乡,八坊。汉武帝元年,废新里城而立。浚仪县属陈留郡。《舆地志》云:“夷门之下,新里之东,浚水之北,象而仪之,以为邑名。”后魏以县隶梁州。后周改梁州为汴县,亦隶焉。隋废汴,改属郑州。唐初置汴州县,复归焉。今居郭内。开封故城,即今为理之所也 。
寒泉陂,在县西十六里。《诗》云:“爰有寒泉,在浚之下,其水冬夏常冷,因曰寒泉。 ” 酺池,在县西北六里,古大梁城内。梁孝王作。 博浪城,在县西北三十里。《史记》:“张良报韩雠,伏处于博浪俟秦始皇。 ” 古浚仪城二:一在县东三十里,一在县北四里。 赤城,在县西南一十五里。《水经注》云:”蒗荡渠,东南径赤城至浚仪。” 信陵君墓,在县南十二里。《史记》:“魏公子无忌,昭王少子,安厘王弟,封为信陵君。” 侯嬴墓,在县南十二里。《史记》:”魏公子无忌,谋救赵。询于夷门监者,侯嬴为之谋,辞老不能往。公子行,嬴向北面,自刎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