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宋《永初古今山川记》云:“鼓山有石,鼓形,二所,南北相当。”俗语云:“南鼓、北鼓,相去十五里。”《冀州图》云:“邺城西有石鼓,鼓自鸣,即有兵。”《魏都赋》云 “神钲迢逓于高蛮”是也。高齐末,此鼓鸣,未几,邺城有兵而齐灭。隋文季年,又鸣,闻数百里也。《隋图经》云:“滏口山,出磁石”。《本草》云:“磁石,鐡之雄,今有石鼓山出者”。又《魏地记》云:“滏口山,即魏帝邀撃袁尚于此。”八陉,第四曰滏口陉,山岭高深,实为险阨。漳水,自林虑县流入,有石漳渠焉。滏水,源出县西北鼓山南岩下,泉源奋涌,若釜之扬汤,故以滏口名之。其水冬温夏冷。《山海经》云:“滏水,出神菌之山也”。九侯城,亦名鬼侯城,在县西南五十里,盖纣时鬼侯为纣所杀也。《礼记》曰:“脯鬼侯。”谓此也。按《隋图经》云:“临水县九侯城也。”司马彪注云:“邺西有九侯城,盖鬼侯国是。九一作鬼。”东魏二陵,即大司马孝静帝父亶并静帝二陵也。《隋图经》云:“在县东,即武安西北大冈。”高齐天保末诛诸元子孙,欲平元氏二陵,压杀数十人,遂止。高齐神武陵,在东魏二陵之侧,去县三里,今有天鹿石关尚存。岐安冢。《隋图经》云:“岐安冢在魏武陵东三里,安死后,每鬼语其子逸云:‘吾冡近武帝陵,见攻伐,为吾辞。’逸等即以碑碣勒石谢,乃止。”石季龙墓,在县西南十四里。佛图澄墓,在县西南十七里。废安州城,在县东北六里,周建武六年置州,隋开皇三年废。
武安县。西北九十五里,元二鄊。本汉县地。七国时赵地,赵将李牧封武安君,即今县也。汉属魏郡。魏属广平郡。隋开皇三年,属相州;十年,割属磁州。大业二年,废磁州属洺州。唐隶磁州。武安故城,在县西南五里,六国时赵邑也。《史记》:“赵奢之救阏与,秦军鼓噪,武安屋瓦皆震。”即此也。锡山。《山海经》云:“锡山,其上多玉,牛首之水出焉。”三门山,在县西北八十里,山有三足,峻峙如门。百尖山,在县西四十里。四见山,在县西二十里。赭山,在县东南十八里,出赭土。紫山,在县东三十里,唐天宝六年改为朱衣山。山下有水,北流,中有鲋鱼,名朱衣鲋。鳞色若金,肠似朱。洺水。本名漳水,源出县西北三门山山下,去县八十三里。《水经》云:“洺水出易阳县西山。”按《隋图经》云:“晋惠帝败于汤阴之岁,乌桓、鲜卑掠邺城,妇女悉沈于洺水。”即此河也。白鸿水。在县西北八十五里。
邯郸县。东北七十里,元三鄊。本卫地,后属晋。七国时为赵都。赵敬侯章自晋阳始都邯郸,至幽王迁降,秦遂灭赵,以为邯郸郡。山名单,尽也,邯山至此而尽。城郭从邑,故单字加邑,魏以为县,属广平郡。隋开皇十年,置磁州,邯郸属焉。大业二年废磁州,县入洺州。唐重置磁州,县还来属。邯山,在县东南五里。灵山。《隋图经》云:“赵武灵王登灵山,因以石凿人马之形,其下有井,以石覆之,俗呼灵井。”牛首水,在县西北三十里,又名曲河,源出县西南平地。《汉书•地里志》云:“堵山,牛首水所出。”温明殿,汉赵王如意所造,其处即世祖昼卧此殿,耿弇入造床下,劝帝即位于此。丛台,在县内东北隅,《冡墓记》云:“在小城内”。洪波台,在县西三里,亦汉县名也。《韩诗外传》云:“周舍死后,简子与诸大夫饮于洪波台,酒酣,泣曰:‘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众人之唯唯不如周舍之谔谔。’”《阮籍诗》云:“朝登洪波台,日夕望西山。”石子冈。《隋图经》云:“歴陵城西十里,有石子冈。”实山也,而高大有冡如砚子,世谓之研子冡,是赵简子冡,石虎令人发之,初得炭深一丈,得连木板厚一丈高八尺,次得泉水,水清冷非常,合牛皮为曩,作绞车以汲之。一月而水无极,乃止,筑城绕之,气成楼阁。厨宰城。《隋图经》云:“丛台在内。”干将城,在县东二十二里。《洺州记》云:“城南门外有干将剑炉及淬剑池。”赵简子台,在县西十二里。公孙杵臼、程婴墓,在县西十五里。赵奢墓,在县西北七里。乐毅墓,在县西南十八里。蔺相如墓。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昭义县。西三十五里,元二鄊。魏黄初三年,于今滏阳县置临水县。北齐天保元年,移理松谷 。周武建德六年,移理故涉城,即今涉县是也。隋开皇七年移于西戍;十年移于今理。唐武德六年废。永泰元年再置,仍改名昭义。滏口泉,在县西一里半,出鼓山南脚流至。漳河。在县西南四十里,从潞州涉县界至。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七

河北道六
澶州 德清军 通利军。
澶州。今理顿丘县。本汉顿丘县地,在魏之州南,当两河之驿路,今县北古阴安城是也。唐武德四年,分魏州之顿丘、观城二县于今理,置澶州,取古澶渊为名,又分置澶水县。至贞观元年,废澶州,以澶水县依旧属黎州,顿丘、观城还魏州。大历七年,魏州节度使田承嗣又奏置澶州,领顿丘、清丰、观城、临黄四县。梁及后唐,皆以刺史理之。晋天福三年,升为防御州,仍自旧州移于此,夹河造舟为梁。至九年,升为镇宁军节度。汉干佑元年,移就得胜寨故基,至周世宗又移于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