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三州属洛州总管,其年罢洛州总管,复以熊、谷、嵩三州来属,仍省南韩州入洛州。八年废函州,以崤县来属。贞观元年罢都督府,又以芮州 、芮城河北二县来属。十四年改崤县为硖石县。大足元年割绛州之夏县来属,寻却还绛州。天寳元年改为陜郡,置军。至德二年十月收两京,干元元年复为陜州。因割蒲州之解安邑、绛州之夏县来属,仍改安邑为虞邑。广德元年十月,吐番犯京师,车驾幸陜州,乃以陜为大都督府。天佑初,昭宗迁都洛阳,驻跸陜州,改为兴德府,为次畿赤。哀帝即位,省,复为大都督府,皇朝为保平军节度。
元领县六,今八:
陜县、芮城、平陆、灵宝、硖石、夏县、阌乡、虢州割到。湖城。虢州割到。
州境:
东西二百七十一里,南北二百六十五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七百二里,东至西京三百五十里,南至长安四百六十九里,东至河南府永寜县一百一十六里,西至华州华阴县界二百二十五里,南至虢州玉城县一百四十里,北至绛州二百二十里,西南至虢州九十三里,东南至河南府永寜县界一百六十里,东北至解州闻喜县二百四十里,西北至绛州二百二十里,又西北至河中府二百四十五里。
户:
唐开元户四万七千三百二十二。皇朝户:主一万二千五百四十四,客四千八百九十九。
风俗:
《汉书•地理志》:“韩地也,子男之国。虢 为大,恃势与险,崇侈贪冒。”
人物:
傅说,宫之奇,段干木,皆陜人。焦先,唐上官仪,陕州人,相高宗。姚崇,硖石人,为开元之名相,侄孙誾为城父令,与张巡同守睢阳,官尚书郎。
土产:
柏子仁,贡;瓜蒌根,贡;絁,绢,麝香,蕤仁,石胆。
陜县,旧六乡,今五乡。本汉县,属弘农郡。后魏初改为陜中县,属弘农不改,至太和中,立郡于此。女几山,《九州岛要记》云:“富禄县有女,几年八十,居陈留沽酒,得道,飞升于此山,因名之。”金门有竹,可以为律管。温汤,在县南一十六里,后周太守元楷掘井得泉极热,遂修为浴水。黄河,自灵宝界流入,《后汉书》曰:“献帝归至陜,议者欲令天子浮河东下,太尉杨彪曰:‘臣,弘农人,从此以东有三十六滩,非万乘所当从也。’乃止。”《周地图记》曰:“城西北角河水中涌沸方数十丈,声闻数里,俗云:石季龙载铜翁仲所没处,水虽涨灭,翁仲头髻长与水齐,晋刘裕军至,髻忽没,至今不复出。”《史记》云:“秦始皇铸金人十二。”董卓毁其九为钱,其在者三。魏明帝欲徙于洛阳,重不可胜,至灞水西停之。石虎取置邺宫,至苻坚,又徙长安,其一未至而苻氏乱,百姓推置陜北河中,于是,翁仲灭矣。槖水,即鲁水也,隋文帝遣苏威引槖水西北入城,百姓至今赖之,呼为利人渠。又按《唐史》云:“武德元年,陜东道行台金部郎中长孙操自郡东又引水入城,以代井给,百姓赖之,与上渠俱利于民。”曹阳墟,俗名七里涧,在县西四十五里,《后汉书》:“献帝东迁,李傕、郭汜等追乘,舆战于弘农东涧。天子幸曹阳墟次田中,是此地也,今涧为曹阳涧,魏武帝改为好阳涧。故虢、焦二城,《左传》谓:“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此二城为晋所灭,故城在今县东北百步。曲沃,《左传•文公十三年》:“晋侯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水经注》云:“晋侯以曲沃之官守之,故有曲沃之名。”大阳故关,在县西北四里,后周大象元年置,即茅津也,一名大阳津 。《后汉书》谓“献帝北渡大阳津” ,是此处。河上公庙,在州西五里,唐神龙二年皇帝亲谒,朝廷有麟迹见。墨池,《后汉书》云:“张芝,字伯英,少好书,所居池水尽黑 ,迄今尚有遗迹。”邵伯祠,在县东三里,唐大历七年重置。虢山,在县西三里,《史记》云:“魏文侯二十六年,虢山崩,壅河。”注云:“在陜。”晋灵公台,在县西南三十二里,《左传》:“晋灵公不君,厚敛,雕墙,登台弹人。”即此也,俗号女台,高五十余尺。望仙台,在县西南十三里,汉文帝亲谒河上公,公既上升,故筑此台以望祭之。州理城,即古之虢国城。《西征记》:“陜县,周、召分职处”,城南依山原、北临黄河,悬水百余仞,临之者皆悚栗。太原仓,在县西南四里,隋开皇二年置,以其北临焦水、西倚大河、地势高平,故谓之太原,周回六里。徽伯故垒,在县南二里,高欢使李徽伯戍陜,周太祖攻之,徽伯筑垒于此,拒太祖。大阳桥 ,在县东三里,唐贞观十一年太宗东巡,遣右武候将军丘行恭营造。
芮城县,西北九十三里,旧六乡今二乡。古魏国附庸邑,今县西二十里有芮城,《史记》:“芮国在冯翊界。”鲁桓公三年芮伯万为母姜氏所逐,遂居于魏,为晋所灭,今芮城是也。今县北五里有魏城,即毕万所封,汉以其地为河北县,属河东郡。姚秦于此置河北郡。后魏太和十一年自此移郡于大阳城 。后周明帝二年自县东十里移安戎县,于此置,寻改为芮城县,因古芮城为名。唐武德二年于此置芮州,贞观元年州废,县隶陜焉。浢水 ,《水经注》云:“河北县有浢水、浢泽,其水南入于河,河水故有浢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