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但壳差薄,色白如玉尤清甘,四、五月时有之(「台湾府志」)。近亦有竹蛏(「凤山县志」)。石蛏生海泊(「噶玛兰厅志」)。紫蛏生石隙中(「澎湖厅志」)。
  鬼蟹,状如傀儡(「凤山县志」)。
  海蒜,一名湖肾,壳类蛤,肉垂三寸余,白色上有黑点,状甚劣。味甘;但性极寒,食之多患腹泻(「凤山县志」)。
  沙蒜,一名沙噀,俗呼土笋,可煮作冻(「淡水厅志」。谨案:「岭表录异」云:沙箸,海岸沙中生,春吐苗;其骨白且劲,可为酒筹,凡采者须轻步向前拔之;不然闻声遽缩入沙中,不可得也。此沙箸疑即沙蒜,盖箸蒜声相近也)。
  赤嘴,状如蛲仔,但壳微赤有纹,比蛲仔味清甘(「彰化县志」)。
  竹蟽,形如蛏,壳黄色,味甚清甘(同上)。
  九孔,即石决明(「淡水厅志」)。鲍鱼之小者,附石而生;壳有孔,煆灰入药,为石决明「五杂俎」云:即鳆鱼另一种,呼将军帽(「澎湖厅志」)。
  寄居虫,土人呼为寄生(「噶玛兰厅志」)。寄生「阅书」:生于蛎房、蚌、蛤腹中。郭璞「江赋」:璅蛣,腹蟹。「记略」:海上有枯螺壳,寄生其中,负壳而走,形如螺(「澎湖厅志」。谨案:陈藏器「本草」陶「注」蜗牛云:海边有大螺,似蜗牛,火炙壳,便出走;食之益人。按寄居在蟹壳间,非螺也。候螺蛤开,即自出食,螺蛤欲合,已还壳中。海族多被其寄据,此则寄居本虫类,以其寄于螺壳,故各志俱入介属;今仍之)。
  砗磲,即五爪蚶■〈虫间〉,即壳菜,生海石中,以苔为根,壳长而坚硬,但稍薄耳。肉紫色,腌之亦佳。小者名沙箭,又有乌■〈虫念〉,乌投等类。
  醋鳖,坚白如石,背圆腹平,有旋纹如螺形。如小鳖,大不及指,盖藏数年,投醋中,蠕蠕自能配合(俱同上)。
  胎鱼、筋鱼、■〈鱼因〉鱼、■〈鱼燕〉鱼、白刀鱼、蚬、红栗、仙人掌、海月、海胆、帽华螺(见「福建通志」)、新妇啼鱼(见台湾府「凤山县志」)、花辉鱼、苦蚝、青茵、毛■〈虫间〉(见「噶玛兰志」)、魽鱼、鸢锤鱼(见(「淡水厅志」。俱无注)。
  ——以上鳞介之属。
  附考
  鲨鱼,类不一,龙文鲨、双■〈髟上告下〉鲨,志言之矣!外此有乌翅鲨,身圆,翅尾黑色。锯仔鲨,齿长似锯。乌鲨,口阔,大者数百筋,能食人。虎鲨,头斑如虎,齿迅利,噬人手足立断。圆头鲨,亦食人。鼠■〈虫吾〉鲨,皮白齿如梳。蛤婆鲨,口阔,尾尖。油鲨,身圆而长,尾似虾尾。泥魦鳅鲨,口尖。青鲨,身青色。扁鲨,身扁,尾小。乞食鲨,皮可饰刀鞘。狗缠鲨,身长,尾尖。狗鲨,头大,上有乌赤点,离水终日不死(「赤嵌笔谈」)。
  鲨鱼,胎生,市得一鱼,可四、五筋。用佐午炊,庖人剖腹一小鱼从中跃出,更得五、六头;投水中,皆游去(「裨海纪游」)。
  相传台鹿皆鲨鱼所化,然沿海俱有鲨,即台地山前亦有之,未见有化鹿事。独后山鲨鱼随潮登岸,即化为鹿,毛色纯黄,其孳生者,始有梅花点(「东瀛识略」)。
  鲨鱼翅,出南路嵌顶及澎湖,每岁十一月,渔人取之,率载海舶,往江、浙货卖(「小琉球漫志」)。
  魟,有锦魟,身圆有花点,大者三、四百筋,皮生沙石,尾长数尺,骨弱肉粗。黄魟,身圆黄色。泥魟,皮黑。扫帚魟,尾如帚。鸟燕魟,头、身、翅俱似燕,肉黑。四开魟,头似燕,肉赤。鬼角燕魟,头有软角。水沉魟,淡红色,身扁头尖(「裨海纪游」)。
  芦鳗,产海边,随潮登岸,食芦笋;潮退入溪田中,不能去,方可得。渔人或迹其往来之路,以灰布之,俾涎沫粘糊,手可取。身花红色,长四、五尺,全似鳗而身短;有重至二、三十斤者,唻极肥美。「岭南杂记」云:芦鳗背黑,有类乌鳢,其色稍异(「小琉球漫志」)。
  新妇啼,鱼名;状本鲜肥,熟则拳缩。意取新妇未谙,恐被姑责也。孙元衡有诗云:泔鱼未学易牙方,软玉销为水碧浆;厨下却怜三日妇,羹汤难与小姑尝(「赤嵌集」)。
  鹦哥鱼,鸟嘴,红色,周身皆绿。孙元衡有诗云:朱施鸟喙翠成襦,陆困樊笼水厄罛;信是知名无隐法,曾闻直猎有浮胡。相传直猎有鱼,名为浮湖,嘴似鹦鹉(同上)。
  蝴蝶鱼,见上淡水海岸间,栩栩然似凤皇孙也(「海东札记」)。
  海翁鱼,有言如小山,草本生之;樵者误登其背,须臾转徙,不知所之;此无可考。「志」云:后垄番社有脊骨一节,高可五、六尺。两人合抱,未满其围。渔人云:大者约三、四千筋,小者亦千余筋,皮生沙石,刀箭不入。有自僵者,人从口中入,割取其油以代膏火;肉粗不可食。口中喷涎常自为吞吐,有遗于海边者,黑色、浅黄色不等。或云,即龙涎,番每取之以贾利,真膺亦莫辨也(「赤嵌集」)。
  台地鱼族最繁,而黄鱼独少,长亦止数寸,见有盈尺者,咸诧为乱征(「东瀛识略」)。
  旗鱼,胸脊肉陷如沟,鬐翅敛之不见;有时怒张如支雨盖,故亦名破伞鱼(「海东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