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跌打损伤。
  金不换,即三七,本名山漆「本草」谓其能合金疮,如漆黏物,治跌打尤效。
  钉地蜈蚣,性冷退癀,能治蛇伤。
  瞿麦,花大如钱,红白斑烂,色甚妩媚,俗呼洛阳花。
  金锁匙,治小疳疾(俱同上)。
  大丁黄,退癀亦可作箸(「淡水厅志」)。
  龙舌草、羊甘草,治黄疸。
  黄金子、正埔姜、鸡骨黄,去风解热。
  宜梧草、撮鼻草,治风。
  千里光,治目。
  马鞍(「凤山志」作马鞭)草、猪母菜,治瘵毒。
  炮仔草,治咽喉。
  地扫草、鼠尾黄、龙树草,治疔毒。
  山芙蓉、鸡血刺、束血草、鲎壳刺,治痈。
  蚶壳草,治痧。
  蝇翅草,治虚胀。
  水镜草,治痔漏。
  三脚虎草、三脚鳖草,治瘰癧。
  茅根草、无根草,通淋利水。
  莿荇草,治疡。
  梨壁草,治臁疮。
  蒲盐草,治蛇伤(俱见「台湾府志」)。
  山苦瓜,治脚肿。
  含铃草、龙船花头,去风解热。
  竹仔草,治瘵毒。
  马鞭藤,治痈(俱见「凤山志」)。
  九层塔(即葵板草)、茶匙黄,治汤火伤。
  向天盏、束血草,治刀铳、疔疮伤。
  万年薯、山茄、姑婆草、铙钹草、山茭破草,无注。(俱见「噶玛兰厅志」)。
  鸭舌草、癀子里、急五宅、茄山、埔根、汤匙、癀山、茄报(俱见「淡水厅志」)。
  鸡母珠、火巷草、山软藤、匏靴藤、鲎藤、山羊麻、一条根、田窝草、胡仔草、苍绳翼、鲒仔草(俱见「澎湖厅志」。谨案:以上药草(自龙舌草以下),其名罕见。据「噶玛兰厅志」云:多毒草,宜外科用,则未可轻尝也。名多不雅驯,各随方俗称之。其寻常药草见各志而无注者,今不录。内山有金线莲草,生高山巅阴翳处,长寸许,茎红叶仅两瓣,面深绿色,起茸有细纹,金色圆晕背紫色,味淡性凉,能退大热,并疗下血。此内山妙药也,各志不载,附识于此)。
  ——以上草之属。
  附考
  风草,老番以草验风信。草初生无节,则周岁无台。每多一节,主台一次,验之不爽。近汉人亦有识此草者,不知其名,但曰风草。台、飓之最大者,台字系伪造(「小琉球漫志」)。
  占草,老番能占岁草,视每岁草何者居先,则定一岁旱、涝、丰、歉(同上)。
  蒌草,一名荖,又名扶留藤,蔓生,叶如桑,花如僵蚕,色绿味辛。或云:即荜茇。根为荖藤色白微红;台人取之切片长寸余,和蛎灰夹槟榔枣食之。叶以斤论,运鬻内地,年以数百万斤计。闽、广人食槟榔多裹以荖叶,味尤辣(「东瀛识略」)。
  槟榔干,即大腹皮,裹以蒌叶、石灰,食之刺口。惟初出青色,大如枣者名槟榔糜,不用蒌叶,惟夹浮留藤及灰,食之甚佳。赋诗云:蒌叶包灰细嚼初,何殊棘刺强含茹?新秋恰进槟榔枣,两颊浮红亦自如(「小琉球漫志」)。
  荖草,蔓生,叶如田薯,枝柔而长,延绕十余丈;花类僵蚕,绿色味辛;根为老藤,色粉红。取切片夹槟榔食之,甚香;花叶和食。根、叶、花味各别(「台海采风图」)。
  羞草,叶生细齿,挠之则垂,如含羞状;故名。孙元衡有诗曰:草木多情似有之,叶憎人触避人嗤;也知指佞曾无补,试问含羞却为谁(「赤嵌集」)!
  龙舌草,形如舌,旁有刺,中液如膏。闺人取以润发,鲜泽可监(「海东札记」)。
  龙舌草,长径寸许,厚半寸,中有稠汁,闺中取以润发,实擅膏沐之长(「台湾志略」)。
  齿草,枝叶高尺许,社番取以擦牙,久之皆黑(「海东札记」)。
  红毛茶,乃草属,黄花五瓣,叶如瓜子亦五瓣;其根如藤,刨取晒干,或遇有时气不快,熬茶饮之,则愈(「台湾志略」)。
  七弦草,丛生如秧苗,界纹白绿相间,入冬白变为红(「海东札记」)。
  蒲草,似莞而扁,春生于水涯;滑而坚韧,可为席,摺叠不少损,且泌汗(「东瀛识略」)。
  乳草,附地而生,枝叶细红,背微红。妇人乳少,和肉煮食,能多乳。或云未孕者食之,亦流乳汁。
  仙人掌,状如人掌,旁有刺,层叠岐出,不花无叶,亦无枝干;其汁入目,使人失明,相传植之墙外,可避火灾(俱同上)。
  仙人掌,「闽小记」谓:多贴石壁上,如人掌,人家门前屋上多植之,谓可避邪云(「澎湖纪略」)。
  药品前志所不载者,如含铃草、茶匙黄、虎咬黄、龙鳞草、四时春、马蹄香(一名一枝香)、金剑草,治癀。姜蔚子、龙船花、■〈艹稀〉莶草、萆麻草,去风解热。桕仔草、半天飞,凉血。鸡卵藤、万年薯,治疯。龙芽草、竹仔草、天青菜、大枫草、三脚鳖、鲫鱼胆草、牛顿草、山苦瓜、牛角刺、山葛藤、颇好叶、山麻草、千日青、山四英、马鞍草、过江龙、槟包藤、猪母菜、羊角豆、姑婆草,疗毒。白埔姜,止痛。葵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