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都。岩壁峭拔,去地三丈许,有窦可入,内若厅事者二所,可环坐千人。有泉出石缝间,随饮者多寡,为之盈缩,号“圣泉”。旧名“师姑岩”,又名“佛窟岩”。山阴为沙县界。土泥极腴,每三大斗可粪田一亩,农夫经百里来市之。 连莒岩在县西南一十九都。岩石峭绝,时有猿数百为群,经此而去。 观音洞在双髻山之阳。昔有陆道人庐山间,历览奇胜,得一石室,见其泉石可人。他日偕一僧,由石室旁扪萝而上,至高崖极峻处。崖隙中有小石塔,惊异之,遂谋募众力建阁。洞前。方凿石为趾,深及寻尺,得一像如世所谓观音者。众共骇愕,因以名洞。旁有泉一脉,深可尺许,未尝见其溢,然终岁汲之不竭。 龙门洞在县南二十六都。洞口广仅四尺,而其深莫测。中有石龙,状石棋局、棋子。石窦滴水如雨,又名“滴水洞”。其水流入石穴,不知所之。入百步许,蝙蝠百千为群,其大如鸦,扑人面,再不可得而入矣。宋朱松诗:“拄藤危磴响,濯足细泉洁。能诗有老休,联句媲前哲。拟结汗漫游,更待搀枪灭。”47 凌霄洞在县西三都。山崖壁立,惟一窦可跻。宋绍兴三十年寇乱,乡人皆即以避难,自后僧庐其间。 天神洞在县东北八、九都褒溪之旁。 藏剑峡在县东七都。相传张真斩蛟溪上,匣剑藏峡中。 石牛石在小演村。状如卧牛,天欲雨则汗。 龙爪石在西华村。有池方广约六丈,池中一巨石,青色,高七尺许。龙爪痕入石者四。(上二石在县南二十四都。) 宝珠石在县西五都山涧中。相传尝产异珠,光采夜发。 三龟石三石状如龟,屹立溪中,俗谬呼为“三姑石。” 仙人石在沅潭岸侧。昔尝有人凿之,其声轰然,惧而止。(上二石在县东北八、九都。) 石鱼石在连莒溪之左。状如鱼,长丈余,大可三尺,首尾鬐鬣毕具。 石龟石在连莒溪中。天将雨,此石湿润如汗,乡人占此为雨候。(上二石在二十九都。) 青印石在宣化门外平水滩。唐异僧黄涅盘过此留偈云:“塔前青印见,家家亲笔砚,水流保安前,尤溪出状元。”先是尤溪未有登第者,自宋庆历中,林积登进士第,邑人始知学。逮宣和中,士风渐盛。南渡后,青石如印,则比屋弦诵矣。石今尚高丈余。(已上三石俱县西南。) 洗马洲在永丰门外。方广平夷,宜洗马。 应龙洲在县治东水口。堪舆家以为县山行龙处,故名48。 尤溪洲在县东洲多尤姓,故名。今尤氏自言其上世本姓沈,避王审知讳故改姓尤。非也。 黄沙在县西黄沙岭。 沅湖49在县东北十都。两岸巉岩怪石,缘波泓渟,可二里。 青印溪50在县南。其源出县西九十里沙县界。东行迤逦会山坑溪、王卫溪、牛皮溪、新坑溪、渡源溪、胡鳌溪、飞溪、戴公溪、杉溪、杉岭溪、莒积溪,凡十又一溪,经县前入于湖头溪。 湖头溪即尤溪,在县东。其源出泉州德化县,至尤溪境西北,迤逦会汤泉溪、岩下溪、牙坑溪、上踝溪、上下池溪,小湖溪、黄乾溪、石堰溪、茭洋溪、莽荡洋溪、石圳溪、沈村溪、汤溪、白石溪、上芹溪、漈头溪、盖竹溪、横当溪、黑藤溪、青印溪,凡二十源51。自是转北流,是为湖头溪,至尤口涵会剑津。按《太平寰宇记》谓“尤溪之源发于双髻山下”。殊不知一源出德化县白石上斤,二源出龙岩县,源流之长几三百里。双髻山在县北二十五里,细流溅溅,深不逾尺。盖当时记者考之不审耳。 忱溪两山崇拥,石壁如削,瀑水下注,高千余仞。山□放木筏至此52,蹑石磴循山而行,其筏则释令其随水射潭底,移时自浮出,或了无寸木可寻者。 胡鳖溪溪有龙潭,深不可测,乡人创龙祠其上,岁旱,祷雨辄应。 保峰潭 鬼坑潭在八、九都。昔乡老有陈归者,见黑龙横亘水面,奔告乡人,皆见之,士人五度状其形,刻于潭侧石壁,以表灵异。后人祷雨,以铁搅潭,有赤蛇见,雨则露沛。(上二潭俱县东。) 曲尺潭在六都。石壁嵌岩,临于潭上,瀑泉泻下如飞练然。潭中多产鲔鱼而不可渔钓。以其形如曲尺,故名。 虎跳潭在宝城门外青印溪。水澄碧,深不可测,有龙潜焉。宋赐额号“丰潭”。潭之上双崖相逼,俗以虎可跳而过,故名。 苦竹潭在二十八都凿棕潭下流。有五龙潜其中,人尝见之。相传尝有人见龙,疑其非是,投以石,少顷波间电起,风雨暴作。 莒溪潭其深莫测,有龙潜焉。岁旱,祷雨辄应。 凿柄潭潭侧峭壁万仞;攀萝扪石,方可进跬步。山多猿猴,每千百为群,遇之,或以石投人。(上二潭在二十九都。) 大井潭在三十一都石堰、茭洋二水会处。山陡水深,为潜龙之窟。乡人岁旱,多祷雨于此。(以上六潭俱县西。) 沅潭在县东北八、九都。 落里潭在县东南十八都。其水深碧,有龙潜焉。宋侍郎陈旸自闽清来,致奠祷雨,雨随注。 百丈漈在县北十都。高凌云际,林木蔽亏,水极清澈,飞瀑百余丈。 悬剑漈在县南七都。水若悬剑。 杨柳漈在县西三十九都。极高,水如悬练。下有潭,其深莫测,有龙居于此。 湖头溪诸滩 曰大截。占湖头溪上流,上踝上下二池二溪,会小湖溪激而成滩,德化县于此截界,故名。 曰侧枕。有石状如侧枕,故名。 曰春墙。两旁石壁如墙,水冲其间。 曰带。延袤七里如带。下此为樟木潭。潭下流凡六滩联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