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泉水如故。 城隍井水味淡,以煮茗则有矾气。(上二井俱县治东。) 东岳井在县治东南。水甘而冽。
  校 注
  1 乾隆《龙溪县志 山川》作“凤山”。
  2 乾隆《龙溪县志 水利》作“在城西西湖天妃院”。
  3 康熙《漳浦县志 方域》:“圆峰山在梁山之南小尖之麓。”《方舆胜览》云:“梁山秀丽而崇圆,又称圆山。按梁山崇而不圆,亦未闻以圆称者,所谓圆山疑即此矣。”与此所记不同。
  4 康熙《漳浦县志 方域》及《闽书 方域志 漳浦七都》注云:“屿曰竹屿,湖曰蜡湖。”然则蜡湖故在七都也。并存以俟考。
  5 康熙《漳浦县志 方域》作“宋令傅希龙所凿也”。
  6 应作“杜佑《通典》”。
  7 康熙《漳浦县志 方域上》引沈存中《笔谈》,以证此水不会致瘴,可互考。
  8 康熙《漳浦县志 方域》作“将浴投十钱”。
  9 康熙《漳浦县志 方域》作“在二十八都”。
  10 道光《龙岩州志 封域》:“九侯山又名九猴山。”
  11 道光《龙岩州志 封域》无三台峰,只有三尖峰,并谓在州东百里。不知是一是二。
  12 乾隆《长泰县志 舆地》作“梁冈山”。
  13 乾隆《长泰县志 舆地》作“在石铭里”。
  14 按同治《南靖县志 建置》载:元至治申割龙溪、漳浦、龙岩三县地设治,曾一度徙治于此。原名南胜,后名南靖。
  15 同治《南靖县志 山川》作“历洋头,经下里、后市”。
  16 同治《南靖县志 山川》作“历三坪寺,经圆渚桥”。
  17 道光《龙岩州志 封域》作“文笔山”。
  18 道光《龙岩州志 封域》作“在县南三十里居仁、永福之间”。
  19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峰障山”,乾隆《长汀县志 山川》称:“赤坑障山,县南五十里。又名赤峰障山。”
  20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及《长汀县志 山川》均作“在县南百八十里”。
  21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及《长汀县志 山川》均作“县东南二百里”。惟前者作“下有上宝场”,后者则作“下有七宝场”。
  22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及《长汀县志 山川》均作“在府城东南三十里”。
  23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及《长汀县志 山川》均作“在县南二十里”。
  24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及《长汀县志 山川》均作“县南百里”。
  25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及《长汀县志 山川》均作“县南百五十里”。
  26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及《长汀县志 山川》均作“县东五里”。
  27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及《长汀县志 山川》均作“县东二十里”。
  28 乾隆《长汀县志 山川》作“县南三十里”。
  29 乾隆《长汀县志 山川》作“县东南四十里”。
  30 乾隆《长汀县志 山川》作“县东南五十里”。
  31 乾隆《长汀县志 山川》作“县南二十里”。
  32 乾隆《长汀县志 山川》作“县西五十里”。
  33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县东十三里”,《长汀县志 山川》及《方舆纪要》作“名子湖,县东十三里”。
  34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县南十五里”。
  35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县南六十四里”。
  36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县东十里”。
  37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今水仍复故道”。
  38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城东八十里”。
  39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郡人正已开凿”。
  40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登高岭,在县北门内”。
  41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城门障山”,谓卓立如屏障。
  42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灵隐山东北十里”。
  43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县南四十里”。
  44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县东北五十里”。
  45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县北六十里”。
  46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县东一里”。
  47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县东北七里”。
  48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蓝布池”,应改“地”字为“池”字。又“在县北二十里”。
  49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县北四里”。与此不同。
  50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紫金山”,民国《上杭县志 山川》亦作“金山”。
  51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及民国《上杭县志 山川》均作“挂袍山”。
  52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势若屏障”,宜据改。
  53 民国《上杭县志 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