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成丛竹,今号瑞竹岩。 瑞龟岩。 屏风石。石壁峭削如屏。 青云洞。在山之阴,峭壁岩,有石室。深广丈余,其上时有云气氤氲。按《方舆胜览》谓郭功父有《岐山仙亭十咏》。考之旧志,乃郭永,非功父也。又谓潜翁、虚白、谦师三岩,俱在鹤鸣山。盖岐山与鹤鸣山本一山也。今依旧志移置于此,以足十咏之数。 鹤鸣山层峦峭壁,高矗云霄。相传潜翁修炼于此,养一鹤,时鸣山巅,因名。 仙亭岩。相传宋僧从谦见二士对奕,就之,化为双鹤而去。宋祭酒郡人刘植,建亭其处,名曰仙亭。后颜颐仲复拓为庵。胡梅所诗:“风送白云归洞口,钟随明月到人间。”冯善诗:“鸟啼芳树野花落,龙起寒潭山雨来。”陈孟光诗:“风回万壑松声壮,泉落双崖水气清。” 凌云阁、天开图画亭。皆宋颜颐仲所建。 风动石。在山巅,高五丈,围一十八丈,下有大盘石阁之,风来则动。 凤凰山1在鹤鸣山之南,形如飞凤之展翼,故名。 好景山纡回起伏,风景奇胜,故名。(上四山在二十七都。) 仰盂山在二十八都。其山高大峭拔,顶凹如盂,上有田池,又有仰盂岩。 金鸡山在二十九、三十都。山顶有石,赤色,如鸡之展翼,故名。与长泰县钦化里连界。(以上八山俱府城东。) 望高山在西厢。明秀耸特,出于众山,故名。 铜钵山山势蜿蜒数里,内一峰中洼而外圆,其形如钵,故名。 罗汉山五代唐天成中,王延休憩此,忽闻异香馥郁,得一龟,背有罗汉像,遂建寺,山因以名。 尼姑山山旧有尼寺,故名。(上三山在二十一都。已上四山俱府城西。) 龙山在府城东北二十六都。北来诸山,此为最秀。 天宝山五峰峭列,周回百余里,郡诸山皆祖于是。宋时山有明珠,夜飞入九龙江,为渔人所得,以贡,因名。 旧志作三峰。 天公山上有瀑布泉,飞泻数十丈。(上二山在二十一都。) 石蠔山在二十五都,尖耸千仞,南下小山累累,盖天宝来山也。其顶石多粘蛎壳,故名。 望月山秀出群山之表,每海月初升,此山辄先见,故名。 鹫峰山下有鹫峰寺。(上二山在二十六都。已上五山俱府城西北。) 云盖山在府城东南四、五都。山多奇石,岩峭拔。上有石室。可容百人。云气常覆其上。宋天圣中,勅名云盖山大悲岩。 圆山在府城西南二十一都。形如覆釜。顶有石池天坛,每云气冒其上辄雨,郡人恒以为候。旧传尝有人货药于市,自言姓康,家在琵琶坂,语竟不见。今山麓有康仙祠。 万松峰在府城内西北。丰衍夷平,乱松蓊郁。 丹霞峰在府城南一里许南厢。其峰土石皆赤,每晨夕日照,望之若丹霞然,故名。下有南山寺。 蔡公岭在二十四都。旧名揭鸿岭。为安溪、龙岩通道。因其高峻,元末,于其岭南畔少低山腰,别开新岭为道。唐慕容韦诗:“闽越曾为塞,将军旧置营。我歌胡感慨,西北望神京。” 新岭在二十五都天宝山之东南。石磴盘回十余里,路通安溪、龙岩、漳平三县,旧有亭。(上二岭俱府城北,今废。) 九龙岭在府城南十二、三都。两山夹峙,中萦石磴,凡十里许,路通湖广,巡检司在焉。景泰间,知府谢骞建亭其上,以憩行者。 龙门岭在一、二、三都。峰头有石,上刻“龙门”二字。 万松岭在岐山、鹤鸣二山间。旧名马岐,路通泉福,上有亭。正统间,郡人陈克聪植松夹道,连阴十里,行者便之,因改今名。(上二岭俱府城东。) 白云岩有层峦迭,上薄苍旻。岩壑间时有白云来往。 紫云岩岩前诸峰甚奇,其巅常有紫云覆之。宋僧雪山尝创庵其上。 乌石岩在石狮岩山。宋淳熙间,有僧陈圣者居此。(上三岩在二、三都。) 龙泰石在二十三都。 据龙溪、长泰二县界,故名。上有佛庵。(已上四岩俱府城东。) 水西岩在府城西北二十三、四都。上有佛庵。山明水秀,左右环抱。 浯屿林木苍翠,上有天妃庙,官军备倭者,置水寨于此。 荆屿多生荆木,故名。 梁屿上有水豹水人。(上三屿俱在府城东海中。) 丹霞屿在府城东南海中。一名赤屿。晏殊《类要》云:“有石,朝色如丹,晚色如霞。”宋林宗臣诗:“笑凭诗句说丹霞,城郭人民数万家。礼接紫阳风俗厚,学传东鲁道源赊。” 宝珠石在府城北二十五都北溪大濑之下。高大丈余,中一穴,径二寸。旧传渔人所贡之珠,时或飞入其穴,故名。 西湖在府城西西厢。发源自金仙院,南流折而东,遂潴为湖。有泉极甘美,可辟瘴疠。宋绍兴初,统制陈敏令军士运薪木填塞几平。谚云:“圆山青,西湖平,此时出公卿。”宋张成大诗:“水绕漳城湖已平,向来有记出公卿。白袍不倦三冬学,锦绶行看驷马荣。 九龙江在府城东二十五都,历二十三、四都及二十二都。旧名北溪。源出汀州上杭、连城二县及延平、沙县界,合龙岩、安溪、长泰诸水,经蓬莱峡,是为柳营江。过虎渡桥,抵到河,会南门溪之下流而注于海。梁大同间,有九龙游戏于江,因名。历代见宝珠辉莹其中而不可得,宋时渔人网得之。江中有潭,潭有五曲,深不可测。夏秋间,时有龙潜跃其中。 柳营江。在二十七都、二十八都之界。蔡如松《十辨》云:“漳州东偏之险要也。”到河,今名福河。 南门溪在府城南门外。源接南靖县大溪,入县西界,故又名西溪。历天宝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