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二山在还集里。) 驷马山在崇善里。其势若驷马奔腾。 佛天山在□□里19。五代詹君泽因爱佛耳山,来监小溪场。至请置县。县成,遂隐此山。以山形如佛,故名。(以上四山俱县西北。) 金龟山其状如龟,县之水口山也。 牝牡山在罗渡之西。俗呼公母林。(上二山在县东西永安里。) 黄檗山在□□里20。一名南山,一名午山,堪舆家目为廉贞山。 龙塘山在新溪里。下有龙祠。 阆山在□□里21。俗名浪来山,以其山势之来似浪然。(上三山俱县西南。) 月峰岩在县北来苏里,旧名东林岩。 达摩岩在还集里。一名玳瑁岩。 泰山岩在感化里。 慈济岩在依仁里。一名铁砧岩。 阆苑岩在永安里。其下有月娘潭,或曰形如半月,故名。相传下有大钟,阴雨则浮。(上五岩俱县西。) 五峰岩在黄檗山之半。五峰尖秀,因名。 仙姑岩在阆山、五峰二岩之间。 虎跳石在县北崇善里蓬溪中。有石四,俱高丈余,一石有巨人迹及虎迹,俗名仙人跳。 蓝溪在县治南。即龙津渡。发源万山中,环绕一邑,水清而碧。 白濑龙潭在县北来苏、感化二里界。旧传潭或时鸣,声闻二、三十里,旱鸣则雨,雨鸣则晴。 龙塘庙潭在依仁里。潭上悬瀑数十尺。相传昔尝祷雨,有龙现焉。今遇岁旱,祷之辄应。 龙纵庙潭在新康里。潭侧巨石上有龙迹。(上三潭俱县西。) 龙潭在县东北长泰里参洋村。水流为三潭,上有龙祠,岁旱祷之,鱼蛇现则雨,龟鳌现则旱。 放生池在县南永安里。旧名陈塘。 横山汤在感化里。石砌有亭。 小横汤在常乐里。(上二汤俱县北。) 金汤 华汤(上二汤在县西依仁里。) 蓬溪汤在县西北崇善里。旧名便材汤。 井泉在县南□□里。泉极甘冽,异他井。 甘泉在永安里折柳亭前。味绝甘,邑人多汲以煮茗。 圣泉在隘门外。泉涌道旁,砌小池潴之,刻石曰“圣泉”。(上二泉俱县东。) 瀑布泉在永安里。雨后奔泻如瀑布状。 汤泉在龙兴里。(上二泉俱县西。) 欧宅林井在县北凤山之麓,旧云主山之井,又名后田井。 县庭前井在县治中东廊下。宋绍兴中,县令龚□□凿22以资民汲。 县内井在东廊。天顺间知县杨纪凿以资民汲。 下市井在县南路傍。湮塞已久,成化八年里人共浚之,味清甘。 曹主簿井在下尾。石阑上有“主簿曹公”四字,故名。 县前井在兴贤坊外,味甚清冽。(上二井俱县东。) 佛泉井在县西新溪里。相传昭应禅师尝过此,天暑渴甚,无井可汲,一老妪汲涧饮之,师感其意,以杖锡卓地,泉出,民随甓为井。

惠安县
  螺山县治后山也。旧名罗峰23,相传唐罗隐尝寓于此,后以山形如螺髻,故更今名。 卧龙山自东平山分一脉,东行二、三里,凡十盘九曲,中一峰昂然如龙首,故名。(上二山在三都。) 三髻山在十四都。山势连亘,中起三峰,若三髻然。傍有灵湫,岁旱祷雨多应。 大帽山在四都。屹立千仞,其巅平地百丈余,中有龙井,县诸山皆祖于此。 大圣山在九都,崖壑幽绝,东临大海,堪舆家谓之大象卷湖,亦邑中之胜也。(已上五山俱县北。) 楼山在二都。自登科山发脉,回拱县治。 龙泉山在二十八都。下有龙窟,深尺许,泉水涌出,居人时见龙出之状。 九峰山在二十九都。山势蟠踞翔伏,其峰有九。 文笔山在二十八都24。秀耸如卓笔,县之前山也。 香炉山在二十九都。以形似名。 马山在二十都。其形若马饮泉,又若眠牛,故山之左曰牛坑,右曰马坂。 陈平山在二十九都。相传唐时有陈平者,精地理术,乘牛过此,遂暝目而化。从者至,见其土自涌,尚留一峰示之,后人因谓山曰陈平,墓曰牛客。 獭窟山盖海岛也。上有巡检司。 杨崎山东汉末,将军杨大眼居山之阳,故名。(上二山在二十五都。已上九山俱县南。) 螺蚽山在二十八都。上有盘石,大十丈许,圆如螺蚽。按《韵书》“蚽,薄碑切。虫名。”此云螺蚽,则音如否塞之否,盖泉人呼螺掩为螺蚽,而借用其字也。 尖山在三十一都,其山尖圆秀净,又名净山。 香山上三山俱县东。 登科山在三都。旧名登高。宋卢瞻读书于此,乾道间举八行科,三山郑青子为书“登科山”三大字勒于石25。 鹤堂山在二十一都。旧传留从效葬时,有二鹤来止于此26,因名。 覆船山在十九都。以形似名。常有异云覆其上,岁旱祷雨辄应。(上三山俱县西。) 五公山山石壁立,上刻“五公山”三大字,及五公符五道。相传梁时有唐公、宝公、至公、化公,朗公居于此。 龙盘山山势逶迤,如龙之盘。(上二山在三都。) 东平山在十三都。一名北山。群山联属,东有平原,三四里许复突起一峰,因名。(以上三山俱县东北。) 锦田山在二十五都。山前有田数顷,相传唐张西湖居此27,后任漳州刺史,还乡,乡人以为昼锦,山因以名。 嘶山在二十六都。相传五季时,其山忽嘶,声闻十余里。山之巅有石如笠,上有巨人迹,入石六七寸许。 大蚱山在二十七都。特出海中,有洞可容数百人。 小蚱山28在三十都。山之阳,多怪石,中穿一洞。洞之中,豁然明朗,可容四五百人。旁有小石门,仅可单人而入。门内丈许,折而右转,有巨石如屏风,以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