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凿。 仙人石井在高盖山下大盘石中。相传渔人尝以石引线数两试之,其深无极。 仙人井在仙人漈侧。石窟天成,深不可测。 小石井岁旱,乡人祷雨有小蛇见水面,则雨立至。 昆仑井在道旁。虽旱其泉常溢。(上二井在十五都) 隔头井在县西四十三都。深不及二尺,取之不竭,其地临海,随潮消长,而味独淡。 六龙井在县东甘棠顶侧。井甃六角,旧有巨榕蟠井上,其根下垂如龙状,故名。 夜光井在三十一都。宋绍兴间有夜汲者,见井中有光如半月状,投以汲器,光彩焕发,因名。 龙井在报岩院内。天将旱则水溢,将雨则水涸。(上二井俱县西。) 圣井在县西北二十六都。相传蔡如玉所凿。

同安县
  大轮山在长兴里三、四都。群峰环列如异人奇鬼;或乘车张盖,或露冕峨冠,或如带甲,或如跃马,或如奔轮。 九跃山在同禾里五都。自大轮分脉而来,九起九伏,如龙之跃。余见《南安县志 山川》。 三秀山在长兴里三都。三峰秀拔,邑之北镇也。又名仙人亭12,山上有石榻、禅床及仙人迹。 斗拱山其势上摩星斗,故名。上有石岩,西有高齐山,重岗迭翠,山之涧出九节菖蒲。 应城山旧有寺钟,声与闽王城钟相应,故名。(上二山在感化里七八都。已上五山俱县北。) 昆山上有石如盘,盘有巨人迹,祈雨多应。 金鞍山形若马鞍,上有泉自石罅出,虽大旱不竭。(上二山在从顺里一、二都。) 宝伞山在感化里七、八都。形若伞盖,又名宝盖山。(上三山俱县南。) 卧龙山以形似名。 孤卿山宋少卿林裴居其下,故名。 东大帽山其形端圆,广袤十余里,上有巨石,如阶九级。(上三山在同禾里六都。) 黄渐山《大明一统志》作“峰”,在民安里十一都。卓然秀出,冠于群山。 象运山在长兴里三都。旱岁:此山若带云气,必先得雨。(上三山各详见《南安县志 山川》。) 三魁山在民安里十二都。三峰奇秀可爱,故名。(上六山俱县东。) 夕阳山在安仁里十五都。以其常带落日,故名。山之上有遁迹岩。相传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于此,尝与黄蘖同观瀑布13,黄蘖云:“穿云越壑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宣宗续之曰:“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云。 天柱山危峰屹立,若擎天之柱,因名。 西大帽山以形似名。(上二山在从顺里二都。已上三山俱县西。) 北辰山在县东北长兴里三都。高拱北辰,故名。 莲花山在归德里九十都。峰峦秀茸,状若莲花,又名金冠山。 三重山在安仁里十五都。复岭重岗,高耸千仞。 万石山在西安里十六都。其山众石错综。 大凤山形如凤之展翼。 龟洋山其状如龟。 吴淮山高耸霄汉。(上三山在感化里七八都。) 洪岩山顶有石岩极高大,相传邑士洪姓者尝隐于此。 大尖山界安溪县。(上二山在归德里九、十都。已上八山俱在县西北。) 文圃山在县西南积善里十九都。上有花圃,唐文士谢翛与其弟脩尝读书于此。 烈屿在县北积善里二十都。居民有鱼盐之利。 丙洲屿在仁德里十一都。居民二千余家,以其地当县之丙方,故名。 嘉禾屿在嘉禾里二十二都。延袤五十余里,居民二千余家,上有场老山,唐文士陈黯累科不第,遂隐居读书于此,故名。 古浪屿14在嘉禾里二十四都。居民二千余家,洪武间尝徙其居民,成化六年仍复其旧。(上三屿俱县南。) 白屿在仁德里十三都。 大担小担二屿在积善里二十都。 浯洲屿十七都至二十都之民,皆处其上,凡二千余家,多产鱼盐。上有海印岩,一名太武山。岩有十二奇,曰太武岩,曰玉几峰,曰醮月池,曰眠云石,曰偃盖松,曰跨鳌石,曰石门关,曰古石室,曰蟹眼泉,曰倒影塔,曰千丈壁,曰一览亭。士大夫多题咏。有曰:“要知海印分明处,一点青山下大江。” 夹屿在浯洲、小登二屿之间。 小登屿在翔风里十六都。丘宋葵居其上。 大登屿在翔风里十五都。(上二屿,洪武间尝徙其居民,成化六年仍复其旧。)涪州屿在翔风里,居民千余家。(已上八屿俱县东南。) 东溪在朝天门外。源出长兴里三、四都罗山,流过大师桥与西溪会。 莲溪源出黄渐山。自萧村外经蔡塘村,一源出大帽山,与蔡塘溪水会流,至董水村,过通济桥。(上二溪俱县东。) 西溪在县西厚德门外。源出安溪县界,流与东溪会至丙洲。 曾溪在县东北。源出同禾里六都曾溪岭下,流入第一溪,与东溪合。 苎溪源出莲花山。流过苎溪桥,与小同溪会。 沙溪源出长泰县界,流至安仁里林埭村。(上二溪俱县西北,已上六溪俱入于海。) 石马潭 漈坑潭(上二潭在县西归化里。) 北山龙潭 广济岩龙潭(上二潭在县东北长兴里。) 侯山龙潭(在县东南同禾里) 龙湫潭在县西南嘉禾里。 兴福岩泉一人汲,则足供一人;百人汲则足供百人。 西源温泉在平田中。(上二泉在感化里六、七、八都。) 圣泉在长兴里一、二、三都白云山上。宋绍兴中乡人因山为岩,忽一童子披缁衣,蓬首危坐石上,有泉涌出,所坐石下尤清甘可饮。(上三泉俱在县北。) 董塘温泉在长兴里一、二,三都溪水中。 洪前盐泉在仁德里十三都东山浮洋中,海潮所不到,但风日睛明,辄有小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