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嘉靖《建宁府志 公署》作“宋淳熙十五年太守赵灵置”。
  19 嘉靖《建宁府志 公署》作“仁和里”。
  20 嘉靖《建宁府志 公署》作“建中里”。
  21 嘉靖《建宁府志 公署》作“相传昔有刘知县置此,以葬民之不能葬及无告者”。
  22 嘉靖《建宁府志 公署》作“善政乡松溪里”。
  23 嘉靖《建宁府志 公署》作“一在豪田里”。
  24 嘉靖《建宁府志 古迹》作“俱闽帅赵汝愚建”。
  25 嘉靖《建宁府志 公署》作“永乐五年知县谢雅重建”。
  26 嘉靖《建宁府志 公署》作“在兴贤坊营里之右”。
  27 嘉靖《建宁府志 公署》作“后灾。洪武三年知县陈观重建,改名存恤院”。
  28 嘉靖《建宁府志 公署》作“在折桂亭,后移建安济坊”。
  29 乾隆《泉州府志 恤政》作“乾道五年郡守韩仲通建”。
  30 民国《晋江县志 恤政》作“知县张灏建”。
  31 乾隆《泉州府志 仓储》及康熙《南安县志 规制》均作“在县西二十六都,后移二十五都”。
  32 乾隆《泉州府志 恤政》作“漏泽园,宋时建于九日山之东”。
  33 乾隆《泉州府志 仓储》作“西仓在县西上路”。
  34 乾隆《泉州府志 恤政》作“在县东同禾里四都溪头村”。
  35 乾隆《泉州府志 恤政》作“东在同禾榕溪亭左,西在从顺社桥左”。
  36 乾隆《泉州府志 恤政》作“旧在县凤池桥西南,宋时为安养院。嘉定四年,令陈宓建。明洪武八年改名养济院”。
  37 乾隆《泉州府志 恤政》作“明初设于县治南锦田驿北,明成化中知县张桓迁于楼山南”。
  38 乾隆《泉州府志 恤政》作“宋嘉定中知县张豹变创建”。
  39 光绪重刊康熙《漳州府志 规制上》作“华蔚社”。
  40 康熙《漳州府志 规制上》作“苦竹社”。
  41 康熙《漳州府志 规制上》作“石尾社”。
  42 乾隆《龙溪县志 恤政》作“郡守危稹又为三冢”。
  43 康熙《漳州府志 规制下》作“在四、五都东鳌山下”。
  44 康熙《漳州府志 规制下》作“在九都詹村”。
  45 康熙《漳州府志 规制下》作“在十一都亭尾山玉石岩前”。
  46 康熙《漳州府志 规制下》作“在二十三、四都同浮社海印山下”。
  47 乾隆《龙溪县志 恤政》作“一所在二十六都平落山”。
  48 康熙《漳州府志 规制上》作“一所在县西南六都后山港”。
  49 康熙《漳州府志 规制下》及康熙《长泰县志 食货》均作“旧二所:一在北门外山周围一顷;一在西门外石步桥左,道士岩之右”。
  50 康熙《漳州府志 规制下》及同治《南靖县志 规制下》均作“集贤里张仓社”。
  51 康熙《漳州府志 规制下》作“在县西归德里田墩坂”。
  52 乾隆《汀州府志 田赋》作“府治西罗汉寺左”。
  53 乾隆《汀州府志 田赋》作“义冢共十处以上”。
  54 “平籴仓”似为“平粜仓”之误。
  55 似应作“平粜仓五所”。
  56 乾隆《汀州府志 田赋》作“在县南三里”。
  57 乾隆《汀州府志 田赋》尚有:“义冢共十二处。”
  58 乾隆《汀州府志 田赋》尚有:“义冢:一在县北厉坛后,一在南门外,一在西门外。”
  59 乾隆《汀州府志 田赋》作“在朝真坊”,并尚有:“义冢一,在水东坊,明知县陈桂芳置冢建亭。”
  60 乾隆《汀州府志 田赋》尚有:“义冢在县西郊。”
  61 乾隆《汀州府志 田赋》尚有:“义冢:一在城东半里,一在城西十里。”
  62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志古迹》作“济粜仓,又名均粜仓”。
  63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志古迹》作“宋时建,元时有七所,在崇胜、开平、报国、慈恩等寺”。
  64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志古迹》作“给官田米五十石”。
  65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志古迹》作“郡守黄琈创”。
  66 “令”字似“今”字之误。按嘉靖《延平府志 公署》作“冷铺创在城市乡都人烟辏集之处,每十余家间各一所,蓄灭火之具于其中,夜则轮流守宿,以备缓急,即古水铺之制。今则兼儆防盗贼”等语,可以考证。
  67 嘉靖《延平府志 公署》作“后迁今所”。
  68 嘉靖《延平府志 公署》尚有:“漏泽园四,分在县治东演仙下里、治西剑津里、治南崇福里、治北演仙下里。”
  69 嘉靖《延平府志 公署》尚有:“漏泽园在县北二里许,成化元年知县姚曾创置。”
  70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志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