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吟到夕阳天。” 不溢泉。相传有石池潴泉,虽雨潦弥旬不溢。 鬼磨石。 升仙崖。 朵枝岩。接于灵岩,形势岿然。其地曾产芝草,故名。 息龟池。今湮塞不存。 寒岩。在山之阴。相传昔有樵者盛夏憩此,云“其中寒气逼人”。(已上俱在升山。) 瓜山在二十都。山有三峦直下,分派如瓜,故名。其中峦之下,展坡如平旷,居人环绕,为一乡之会。宋儒潘炳居此。 丁山在二十四都。路通古田、罗源二县。山形横亘,一麓冲出如丁字,故名。(上十二山俱府城北。)南阳山在府城南十二都。山巅有乌冈潭,其潭有四,以风、云、雷、雨为名。岩石险怪,人迹罕到。每潭阔丈许,相传有龙居之。或时潭上云雾腾涌,则大雨如注;岁旱,乡人祷之,多应。 “冈”或作“缸”。 凤池山山之坳有凤池,广三、四亩。相传有五色鸟常浴于此,意其为凤也,故名。按《十国纪年》:“闽王葬夫人任氏于闽县凤池山,后忠懿薨,亦葬焉。”方是时,山犹属闽县,至太平兴国间,始析入怀安。宋郡守元绛诗:“州人未识凤池山,朱毂时来此往还;四座杯盘在天上,满轩风雨落人间。”后守叶棣诗:“闻说治平元太守,殷勤晚到凤凰池。”盖山见于图经,前此未显,绛始披荆榛而大之。山之西有水帘泉,石壁峭耸,泉自石上流泻,望之若水晶帘,故名。温益诗:“竹生石上琼瑶碧,泉落檐间组带垂。”陈赐诗:“地喷飞泉成雨露,根盘乔木列旌旗。” 莲花山在桃枝岭上,一名永福山。形圆而尖,若菡萏然,实郡之主山也。闽忠懿王改葬于此。又名莲花峰。 宝福山 马鞍山以形似名。 九峰山峰顶九出,尖圆不一。 大鹏山山势高耸,如飞鹏展翼之状。其东则方山之巅也。(上六山在三都。) 东室山在四都。 龙窟山 涧田山(上二山在附城五都。) 芙蓉山在五、六都,山如芙蓉。中有关蓉洞,洞口可丈许,萦纡十余里。游人篝灯束炬以往,岩石互锁,乍隘乍廓,绀乳时滴,阴气逼人,火光青闪。至开山堂,可坐百人。有石床、石鼓、石盆,过此益凛凛然莫穷其源。 寿山在四都,与芙蓉、九峰二山相对峙。山有石莹洁如玉,柔而易攻。大者可一、二尺,盖珉类也。宋黄榦诗:“石为文多招斧凿,寺因野烧转荧煌;世间荣辱不足较,日暮天寒山路长。”距山十数里,有五花石坑,其石有红者、绀者、紫者,惟艾绿者难得。(已上十一山俱府城东北。) 桃源山在一都。 沙溪山 西室山与沙溪山相连。(上二山在十三都。已上三山俱府城西北。) 龙鞍山 杨崎山夹江峙立,不甚高,而连延起伏,形势可观。宋林垌居此,释褐状元,今人犹以状元名境。(上二山在九都。) 吴山在十都。相传昔有吴父者隐此,故以名之。 仙崎山在十一都,与杨崎山对峙。山之巅树木阴翳,其下居民稠密,江水蜿蜒。江南北行者,必由此山之径以济渡,今有郑公渡。(上四山俱在府城西南。)九峰在府城北二十二、三、四、五都,邻于龙迹石。其山峭拔若笔格,与芙蓉、寿山共号三山。唐咸通中,改号九峰。 黄岩峰在府城东北五都。岩高数十丈,尖峰倚天。旁有瀑布泉,在峰之左,飞流泻天,如练布然;每夜静,潺湲澎湃之声,闻数十里。 桃枝岭 大夫岭相传旧有大夫墓。俗呼杜武岭,又呼豆腐岭。(上二岭在三都。) 长箕岭在四都。通罗源、古田二县界。又名长岐岭。 梧桐岭在十三、四、五都。五代晋天福四年,闽王昶出奔至此。(上四岭俱府城北。)婆岭在梅亭。 闽山岭通丛冢岭东之路。(上二岭在府城西二都。) 北岭在五都。路通连江县。沿崖而济,高一千八百步。宋嘉祐三年,知县樊纪僦工攻治;奠高为夷,正曲为直,凹者培,陷者续,迄今赖之。岭上有亭,岭之阿有胭脂团,相传旧有忠懿王郡主梳妆楼,乃辰日盥洗脂粉注渍之所也,因名。地周匝约二百余步,坦夷不毛,四时膏润,红光烨人。 汤岭在六都。由北岭行十余里,乃至此岭。又三十里至连江县界。谚云:“汤岭兜,北岭头”,言至险也。岭半有庵,庵下有温泉,岭因以名。(上二岭俱府城东北。) 应石在二都安国院北。石圆而耸,以木石叩之,则诸山响应,故云。 龙迹石在十四都。宋初,属闽县兴城里,在龙岭溪旁。唐广德中,有龙从石上飞起,著四足迹,深可数寸。(上二石俱府城北。)盘石在府城东北五、六都。相传越王时,此石在湖中不没如盘,故名。 石母屿相传石母常居于此,故名。石出水四尺,巨涨或过丈余,石亦不没。 盘屿脉接吴山,通瓜屿。四面旋绕如盘,故名。或云隐者吴父常与故旧燕会,盘桓于此,因名。 瓜屿西从凤凰小山迤逦而来,既伏而突起一坡;四周皆平田,而此坡独圆如瓜,故名。(上三屿在九都。) 芹洲在府城南十二都泽苗江之西,当永福溪之急流,推沙走石,岁久拥而成洲。周围二十余里,居民稠密,隐然阛阓之区也。洲多产芹,故名。又名瀛洲,以其四面有水,如瀛洲然也。 石岊江在府城南北十三都。上接水口江,下接洪塘江,即今芋原驿前大江也。 杨崎江。在九都、十都。上接洪塘江,历凤冈至杨崎,纳永福溪及浯溪之水,达于西峡江。 泽苗江。发源自永福溪,北流历侯官之古灵而下,是为泽苗江。江之东岸,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