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二百一十里。春秋时宋人迁宿之地,至汉为{九厶}犹县,属临淮郡。晋立宿(豫)〔预〕县,隋开皇三年属泗州,宝应元年以犯代宗庙讳,改为宿迁县。
淮水,入县境南,与楚州山阳县分中流为界。
旧州城,梁将张惠绍北伐军所次,凭固斯城,堑其罗城,引水环之,今城在泗水之中。
下相故城,在县西北七十里。秦故县也,项羽即下相人也。应劭曰:“相水出沛国,故曰下相。”
鲁肃庙,在县东南一里。肃,临淮人,後人为之立庙。
徐城县,中。东至州五十里。本徐子国也,周穆王末,徐君偃好行仁义,视物如伤,东夷归之者四十馀国。周穆王闻徐君威德日远,乘八骏马,使造父御之,发楚师,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原东山之下,百姓归之,号曰徐山。按山今在下邳县界。楚、汉之际,项羽置东阳郡。汉诛英布,置徐县,属临淮郡。後汉以临淮郡合於东海,明帝又分东海为下邳国,理於此。晋太康三年,复置徐县,属临淮郡。梁於此置高平郡及高平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徐城县,属泗州,理大徐城,大业四年移於今理。
淮水,西南自虹县界流入。
永泰湖,县南二里。周回三百六十三里。其中多鱼,尤出朱衣鲋。
大徐城,在县北三十里。
徐君墓,在县北三十二里。季札挂剑处。
涟水县,上。西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汉{九厶}犹县之地,後汉为徐县之地,晋为宿迁县之地。宋明帝於此置东海郡,又於城北置襄贲县属焉。後魏改为海安郡。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海州。五年,改襄贲为涟水县,因县界有涟水,故名。武德四年置涟州,县属焉。贞观元年废涟州,县属泗州。
海水,在县东北一百四里。
淮水,西南自宿迁县界流入。
沭水,俗名涟水,西南自海州沭阳县界流入。
硕湖,在县北一百十六里,与海州朐山县中分为界。
下邳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七十五里。本夏时邳国,後属薛,《左传》薛之祖奚仲迁于邳是也。春秋并於宋,战国时属楚,後属齐。至秦曰下邳县,汉属东海郡。《魏志》曹公征吕布於下邳,生擒布,令东中郎将镇下邳。宋改为下邳县,属东徐州。周改东徐为邳州。隋省邳州,以县属泗州。
峄阳山,在县西六里。
泗水,西自彭城县界流入。
淮水,自县西流入,去县六十里。
沂水,经县北分为二水,一水於城北西南入泗;一水经城东屈曲从县南亦注泗,谓之小沂水。水上有桥,昔张子房遇黄石公於圯上,即此处也。南人谓桥为圯。
故郯城,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古郯子国,孔子问官於郯子,即此地也。
县理城,古邳国城也,魏武帝征吕布於下邳,决泗水,引沂水以灌其城,即此处也。按下邳城有三重,大城周回一十二里半,中城周四里,吕布所守也。魏武帝擒布於白门,即大城之门也。小城累专坚峻,周二里许。西南又有一小城,周三百七十步,征虏将军石崇所筑也。
石鳖屯,晋穆帝升平初,荀羡为北部都尉,镇下邳,起田於东阳之石鳖,即临津郡界。公私利之。北齐废帝乾明中,尚书左丞苏珍之又议修石鳖等屯,岁收数十万石,自是淮南军防,粮储充足。
濠州,锺离。上。开元户二万五百五十二。乡四十一。元和户二万七百二。
乡四十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锺离子之国,後为吴、楚所争之地,《左传》“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灭锺离。”又《史记》“楚平王时,锺离人与吴边邑卑梁小童争桑,二邑交相攻灭”。秦并天下,属九江郡。汉置锺离县,复隶九江郡。
晋立为锺离郡,宋因之。宋明帝失淮北地,复立徐州於此,後废帝改号北徐州。
梁因之,以昌义之为北徐州刺史,镇锺离。魏中山王元英、将军杨大眼,率众数十万来寇。锺离城北阻淮水,魏人於州东邵阳洲作浮桥,昼夜攻城,分番相代,义之善射,每弯弓所向,莫不应弦而倒,一日战数十合,魏军死者与城中平。会高祖遣曹景宗、韦率众二十万来救,魏军大败,英与大眼脱身而走,因轻骑追至洛口而还。州後入高齐,文宣帝改为西楚州。隋开皇三年改为濠州,因水为名。
大业三年改为锺离郡。南北朝皆为重镇。隋乱陷贼,武德五年,杜伏威附,改为濠州。按濠州本属淮南,与寿阳阻淮带山,为淮南之险,贞元元年,窦参为相,於是越淮割地隶属徐州,及徐州节度使张建封死,子为本军所立,常挫王师,其时朝廷几失淮南之地,盖参不学无术,昧於疆理之制所由致也。自贞元以後,州西涡口对岸置两城,刺史常带两城使,以守其要。“濠”字中误云“水”,元和三年又加“水”焉。
州境:东西二百六十里。南北一百八十一里。
八到:北至上都取虹县路二千三百七十五里。西北至东都一千五百一十里。
东北至楚州盱眙县二百二十里,从县至楚州一百九十里。西南至寿州二百二十里。
东南至滁州二百三十里。南至庐州三百三十里。东北至泗州二百二十里。西北至徐州四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官纟。赋:纟,绢,绵,布。
管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