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郡又为豳州,县属焉。
五龙原,在县南三里,原侧有五泉水,因名。
泾水,西北自宜禄县界流入。
丘堡,在县西十八里。东、西、南三面石坡峭峻高十丈,北面筑城高二丈,武德二年置,贞观七年废。
苻坚墓,在县东南二里。先有谣云“河水清复清,苻诏死新城。”坚闻恶之,语军候云:“地名‘新城’避之。”至是为姚苌杀於新平城,遂葬焉。
三水县,紧。西南至州六十里。本汉旧县,有铁官,属安定郡,以县界有罗川谷,三泉并流,故以为名。魏改三水县为西川县,亦属安定。後魏於今县理西二十八里重置三水县,取旧名,属新平。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州。皇朝因之。
石门山,在县东五十里。峰岩相对,望之似门。
邑故城,在县东二十五里,即汉邑县,属右扶风。古郇国也,《左传》云:“毕、原、丰、郇,文之昭也。”
古豳城,在县西三十里。公刘始都之处。
永寿县,上。西北至州九十里。武德二年分新平县南界,於今理北三十里永寿原西置永寿县,因原而名。贞观二年移於州东南八十里,兴元元年又移於顺义店,即今理是也。
高泉山,亦曰甘泉,在县北二十五里。
泾水,自新平县界流入。
醴泉苑,在县东北十里,并宫,并周所立,後废。贞观四年置醴泉监,兼置屯五所,隶司农寺。
宜禄县,中。东至州八十一里。本汉浅水县地,属上郡。後魏为东阴县地,废帝以县南临宜禄川,因改名,隶泾州。暨周、隋又为白土县。贞观二年,分新平县又置宜禄县,复魏旧名也。
浅水原,即今县理所。初,金城人薛举称兵,攻破郡县。武德元年,举寇泾州,屯兵於安定县之折庶城,太宗亲征,相守六十馀日。会举死,其子仁杲统其众,并羌胡十馀万,数来挑战。上遣总管庞玉自此原南出贼之右,因高而陈,上率大兵自原北,出其不意,斩首万馀级,贼大溃,仁杲惧而请降,俘其精兵万馀人,男女五万口。故城犹在今县北五里。
阴城,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昭仁寺,在县西十步浅水原。上王师讨平仁杲诏於此置寺。碑,谏议大夫朱子奢之词也。
长武城,在县西五十里。隋开皇中筑在泾河南岸,武德元年废,大历初,郭子仪置兵以备西戎。
宁州,彭原。望。开元户三万二百二十六。元和户一千一百七。乡。
垦田《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也,当夏之衰,公刘邑焉。周时为义渠戎国,其後戎翟攻太王,父避於岐山而作周。按今州理城,即公刘邑地也。後西伯伐犬戎,武王都镐京逐戎夷於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命曰“荒狄”。周道衰,荒狄不至。後幽王为犬戎所杀,至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来至。秦昭王杀义渠戎王,并其地,始皇分三十六郡,此为北地郡,即义渠旧地也。汉氏因之,後汉移北地郡居富平故城是也。後魏延兴二年为三县镇,孝文帝太和十一年改置班州,十四年改为州,二十年改“”为“豳”,取迸地名也。废帝三年改豳州为宁州,以抚宁戎狄为名。後周改为北地郡,隋又为宁州,大业中又为郡。武德元年复为宁州,贞观元年改为都督府,四年又废府为州。
州境:东西二百十六里。南北五百十四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四百五十六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三百里。东至坊州三百二十里。西至泾州一百五十里。东北至延州三百九十里。北至庆州一百三十里。南至州一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龙须席。赋:麻,布。
管县六:安定,真宁,襄乐,彭原,定平,丰义。
安定县,望。郭下。本汉泥阳县,在今县理东南十五里泥阳故城是也。至後魏太武帝置定安县,取定俗安人为义,在今县理西北三里定安故关。自隋开皇三年移县入废赵兴郡理,仍属宁州,皇朝因之。
扶苏墓,在县西北十八里。始皇太子也,监蒙恬筑长城。始皇崩,李斯矫诏赐死,葬於此。
真宁县,紧。西北至州七十里。本汉阳周县地,属上郡。《汉书》陈馀与章邯书曰:“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谓此县也。
後魏置泥阳、惠涉二护军,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复置阳周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罗川,因县南罗水为名,属宁州。皇朝因之,天宝元年改为真宁县。
子午山,亦曰桥山,在县东八十里,黄帝陵在山上,即群臣葬衣冠之处。
《史记》曰汉武帝北巡朔方,还祭黄帝冢於桥山,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上仙,群臣葬其衣冠,故有冢。”
襄乐县,紧。西南至州六十里。本汉襄洛县地,属上郡。後魏孝文帝改“洛”
为“乐”,属襄乐郡。後周属北地郡。隋开皇三年改属宁州。皇明因之。
秦故道,在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始皇三十年,向九原抵阳,即此道也。
彭原县,紧。南至州一百里。本汉彭阳县地,在今县理西南六十里临泾县界彭阳故城是也。暨於後汉,又为富平县之地。後魏破赫连定後,於此复置富平县,废帝改为彭阳县,属西北地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宁州,八十年改为彭原县,因彭池为名。原南北